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高产生长素菌藻种的筛选鉴定及优化培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27页
    1.1 国内肥料使用现状第9-10页
        1.1.1 氮肥第9-10页
        1.1.2 磷肥第10页
        1.1.3 化肥的危害第10页
    1.2 微肥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1 菌肥第11页
        1.2.2 海藻肥第11-12页
    1.3 生长素的研究进展第12-26页
        1.3.1 生长素的功能第12-13页
        1.3.2 IAA合成途径第13-19页
        1.3.3 细菌合成IAA第19-20页
        1.3.4 真菌合成IAA第20页
        1.3.5 海藻合成IAA第20-21页
        1.3.6 IAA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1-24页
        1.3.7 影响微生物生产IAA的因素第24-26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6-27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7-35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页
    2.2 实验方案第27页
        2.2.1 高产IAA菌藻株的筛选、分离及纯化第27页
        2.2.2 鉴定已筛选的菌藻株,并进行特性分析第27页
        2.2.3 对已鉴定菌藻株进行优化培养第27页
    2.3 菌藻种的培养条件第27-30页
        2.3.1 菌类培养基第30页
        2.3.2 藻类培养基第30页
    2.4 菌藻的分离纯化第30-32页
        2.4.1 样品处理与菌藻分离第30-32页
        2.4.2 菌藻的纯化第32页
        2.4.3 菌藻种的保存第32页
    2.5 生长素浓度的测定方法第32-33页
        2.5.1 PC比色法第32页
        2.5.2 S1/1比色法第32-33页
        2.5.3 S2/1比色法第33页
    2.6 菌藻种的鉴定第33-35页
        2.6.1 菌藻种的形态学鉴定第33页
        2.6.2 菌藻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3-35页
第3章 高产生长素菌种的分离纯化及筛选鉴定第35-48页
    3.1 菌种来源第35-37页
    3.2 菌种的分离纯化第37页
    3.3 已纯化菌种的液体培养及保存第37-38页
    3.4 生长素的测定第38-40页
        3.4.1 PC比色法测定生长素的标准曲线绘制第38页
        3.4.2 S1/1比色法测定生长素的标准曲线绘制第38-40页
        3.4.3 S2/1比色法测定生长素的标准曲线绘制第40页
    3.5 高产生长素菌种筛选结果第40-44页
    3.6 高产生长素菌种的鉴定第44-46页
        3.6.1 菌种的形态学鉴定第44页
        3.6.2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4-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高产生长素菌种的培养优化和产IAA最适条件研究第48-112页
    4.1 培养优化实验设计第48-49页
        4.1.1 pH第48页
        4.1.2 时间第48页
        4.1.3 温度第48页
        4.1.4 盐浓度第48页
        4.1.5 色氨酸浓度第48-49页
    4.2 高产生长素的菌种经优化培养后的结果第49-108页
        4.2.1 菌3-2优化培养结果第49-56页
        4.2.2 菌7-1优化培养结果第56-63页
        4.2.3 菌7-2优化培养结果第63-71页
        4.2.4 菌9-1优化培养结果第71-78页
        4.2.5 菌N1-3优化培养结果第78-85页
        4.2.6 菌N6-1优化培养结果第85-93页
        4.2.7 菌T311-1优化培养结果第93-100页
        4.2.8 菌S318-2优化培养结果第100-108页
    4.3 高产生长素的菌种的优化结果总结第108-110页
        4.3.1 高产生长素的菌种最佳产生长素条件及产量第108-109页
        4.3.2 高产生长素的菌种在优化培养前后产生长素量的对比第109-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5章 高产生长素藻种的分离纯化及筛选鉴定第112-118页
    5.1 藻种来源第112页
    5.2 藻种的富集分离纯化第112页
    5.3 已纯化藻种的液体培养及保存第112-114页
    5.4 高产生长素藻种筛选结果第114页
    5.5 高产生长素藻种的鉴定第114-117页
        5.5.1 藻种的形态学鉴定第114-115页
        5.5.2 藻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15-117页
    5.6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高产生长素藻种的培养优化和产IAA最适条件研究第118-146页
    6.1 培养优化实验设计第118页
        6.1.1 pH第118页
        6.1.2 时间第118页
        6.1.3 盐浓度第118页
        6.1.4 色氨酸浓度第118页
    6.2 高产生长素的菌种经优化培养后的结果第118-142页
        6.2.1 藻Z1-2优化培养结果第118-124页
        6.2.2 藻Z8-1优化培养结果第124-130页
        6.2.3 藻ZN5-3优化培养结果第130-136页
        6.2.4 藻ZS307-2优化培养结果第136-142页
    6.3 高产生长素的藻种的优化结果总结第142-144页
        6.3.1 高产生长素的藻种最佳产生长素条件及产量第142-143页
        6.3.2 高产生长素的藻种在优化培养前后产生长素量的对比第143-144页
    6.4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46-147页
    7.1 结论第146页
    7.2 展望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2页
附录A 高产生长素菌藻的序列及比对结果第162-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合式多功能单边核磁共振探测器的设计实现和应用
下一篇:Mn、Ce掺杂TiO2催化剂体系的阻抗分析及其光电催化降解甲基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