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1.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7页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7页 |
1.4 实验软件 | 第17页 |
1.5 实验试剂配置 | 第17-18页 |
2.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18-19页 |
2.1.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2 建立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0页 |
2.4 实验取材及保存 | 第20-23页 |
2.4.1 血清和组织上清液 | 第20页 |
2.4.2 瘢痕组织病理切片 | 第20-22页 |
2.4.3 ELISA法测量TGF-β1、IL-10、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比值 | 第22-23页 |
2.5 显微镜观察切片及图像记录 | 第23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3.结果 | 第24-32页 |
3.1 各组别一般情况 | 第24页 |
3.2 深Ⅱ度的烫伤模型成功建立 | 第24页 |
3.3 各组创面皮损形态学变化 | 第24-26页 |
3.3.1 建立模型治疗后第3天皮损形态学观察 | 第24页 |
3.3.2 治疗第7天皮损形态学观察 | 第24-25页 |
3.3.3 治疗第28天皮损形态学观察 | 第25-26页 |
3.4 各组别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26-27页 |
3.5 ELISA检测TGF-β1、IL-10、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比值 | 第27-29页 |
3.5.1 各组别TGF-β1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3.5.2 各组别IL-10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5.3 各组别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比值的变化 | 第29页 |
3.6 显微镜观察表皮厚度、瘢痕厚度和毛囊情况 | 第29-32页 |
3.6.1 各组别表皮厚度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6.2 各组别瘢痕厚度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3.6.3 各组别毛囊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45页 |
4.1 关于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建造 | 第33-35页 |
4.2 瘢痕发生机制 | 第35-39页 |
4.2.1 生长因子IL-10的变化 | 第35-36页 |
4.2.2 生长因子TGF-β1的变化 | 第36-38页 |
4.2.3 瘢痕组织中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的变化 | 第38-39页 |
4.3 烫伤对表皮厚度、瘢痕厚度和毛囊情况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目前瘢痕的常用治疗 | 第40-41页 |
4.5 薰衣草油的治疗优势 | 第41-43页 |
4.6 小结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3-54页 |
综述 细胞因子及植物提取物在烫伤创面和抑制瘢痕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54-6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