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ZIKV简介 | 第11-16页 |
1.1.1 ZIKV的发现及流行病学特征 | 第11-12页 |
1.1.2 ZIKV病毒的结构 | 第12-14页 |
1.1.3 ZIKV的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1.1.4 ZIKV感染的临床症状 | 第15-16页 |
1.2 疫苗和药物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1 疫苗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2 药物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ZIKV的动物模型 | 第17-21页 |
1.3.1 小鼠模型 | 第17-19页 |
1.3.2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NHPs) | 第19-21页 |
1.4 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 第21-22页 |
1.5 ZIKV免疫应答 | 第22-23页 |
1.5.1 先天性免疫应答 | 第22页 |
1.5.2 适应性免疫应答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1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3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7页 |
2.1.3 实验用耗材 | 第27页 |
2.1.4 生物材料 | 第27-28页 |
2.1.5 培养基、缓冲液及溶液配方 | 第28-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41页 |
2.2.1 传代细胞的培养,冻存和复苏 | 第30-32页 |
2.2.2 病毒扩增与噬斑检测 | 第32页 |
2.2.3 用于病毒滴度检测的小鼠各器官取样 | 第32-33页 |
2.2.4 siRNA转染 | 第33页 |
2.2.5 小鼠尾尖DNA提取 | 第33-34页 |
2.2.6 FACS用免疫细胞的分离 | 第34-35页 |
2.2.7 腹水制备与抗体纯化 | 第35-37页 |
2.2.8 SDS-PAGE和WesternBlot | 第37-38页 |
2.2.9 免疫荧光染色验证4G2单克隆抗体对ZIKV的特异性 | 第38页 |
2.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募集活化情况 | 第38-39页 |
2.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感染情况 | 第39-40页 |
2.2.12 实验统计学分析 | 第40-4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41-61页 |
3.1 ZIKV细胞增殖曲线的测定 | 第41-43页 |
3.1.1 病毒扩增 | 第41页 |
3.1.2 增殖曲线 | 第41-42页 |
3.1.3 siRNA在A549细胞系抑制病毒增殖 | 第42-43页 |
3.2 ZIKV在AG6小鼠体内的增殖特征 | 第43-50页 |
3.2.1 AG6乳鼠基因型鉴定 | 第43-44页 |
3.2.2 体重变化和存活率 | 第44-46页 |
3.2.3 病毒局部增殖与传播情况 | 第46-47页 |
3.2.4 组织嗜性 | 第47-48页 |
3.2.5 组织病理 | 第48-50页 |
3.3 ZIKV诱导的免疫应答分析 | 第50-61页 |
3.3.1 4G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0页 |
3.3.2 4G2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50-51页 |
3.3.3 流式细胞术标记ZIKV感染细胞方法的建立 | 第51-52页 |
3.3.4 ZIKV接种AG6小鼠后各部位免疫细胞ZIKV-E阳性率细胞的筛选 | 第52-53页 |
3.3.5 AG6小鼠感染病毒后免疫细胞各个亚群比例变化 | 第53页 |
3.3.6 AG6小鼠感染病毒后DC和T细胞的活化情况 | 第53-58页 |
3.3.7 ZIKV接种野生型小鼠后各部位免疫细胞上述结果的变化 | 第58-6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1-63页 |
4.1 小鼠品系与病毒接种方式 | 第61页 |
4.2 广泛的组织嗜性 | 第61-62页 |
4.3 ZIKV感染小鼠体内免疫细胞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