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述评 | 第11-14页 |
| 1.2.1 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生态足迹研究 | 第12-14页 |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2.1.1 流域生态补偿 | 第17页 |
| 2.1.2 生态足迹分析法 | 第17-18页 |
|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页 |
|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2.2.4 绿色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第3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 第21-30页 |
| 3.1 生态足迹 | 第21-23页 |
| 3.1.1 均衡因子 | 第22页 |
| 3.1.2 产量因子 | 第22-23页 |
| 3.2 生态足迹指标体系 | 第23-25页 |
| 3.2.1 生态生产性土地分类 | 第23-24页 |
| 3.2.2 各种能源转换参数 | 第24-25页 |
| 3.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框架 | 第25-30页 |
| 3.3.1 流域生态补偿中主客体界定 | 第26页 |
| 3.3.2 补偿方式 | 第26-27页 |
| 3.3.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界定方法 | 第27-28页 |
| 3.3.4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第28-30页 |
| 第4章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实证分析 | 第30-44页 |
| 4.1 湘江流域样本特征描述 | 第30页 |
| 4.2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及问题 | 第30-33页 |
| 4.2.1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情况 | 第30-32页 |
| 4.2.2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 4.3 湘江流域生态足迹核算 | 第33-35页 |
| 4.3.1 湘江生态足迹 | 第33-34页 |
| 4.3.2 湘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 | 第34-35页 |
| 4.4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第35-44页 |
| 4.4.1 生态补偿系数 | 第35-39页 |
| 4.4.2 生态补偿额测算 | 第39-44页 |
| 第5章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量化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 5.1 政策层面 | 第44-46页 |
| 5.1.1 建立全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44-45页 |
| 5.1.2 健全生态补偿财政与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 5.2 经济层面 | 第46-47页 |
| 5.2.1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 | 第46-47页 |
| 5.3 技术层面 | 第47-49页 |
| 5.3.1 加强环保舆论宣传 | 第47-4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6.1 结论 | 第49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 附录A | 第56-62页 |
| 附录B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