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概述 | 第15-20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现状和适用背景 | 第15-17页 |
一、本罪的犯罪现状 | 第15-16页 |
二、本罪适用的社会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适用困境 | 第17-20页 |
一、法律概念界定混乱不清 | 第17-18页 |
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客体研究 | 第20-27页 |
第一节 犯罪客体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一、本罪客体的争议 | 第20-21页 |
二、存款概念的厘定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合理的客体扩大化倾向 | 第22-25页 |
一、融资模式的扩大化 | 第22-24页 |
二、余额宝对存款秩序的挑战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客体的“侵财”属性扩大化倾向 | 第25-27页 |
一、司法实践中“投资人”地位的认定 | 第25-26页 |
二、“造成存款人损失”之入罪标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特征研究 | 第27-43页 |
第一节 非法性认定与分析 | 第28-31页 |
一、二次性违法理论 | 第28-29页 |
二、法律位阶问题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社会性认定与分析 | 第31-35页 |
一、“亲友”与“单位内部人员”的界定 | 第31-33页 |
二、美国私募基金“安全港”制度的启示 | 第33-34页 |
三、社会性的“三层标准组合”认定构想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公开性认定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一、新传播途径的认定 | 第35-36页 |
二、公开性标准的形式化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利诱性认定与分析 | 第37-43页 |
一、“回报”的界定 | 第38-40页 |
二、“押金池”问题 | 第40-41页 |
三、利诱性标准的合理提高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限缩适用建议 | 第43-49页 |
第一节 限缩适用的价值 | 第43-44页 |
一、对刑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保障有积极意义 | 第43页 |
二、削弱了国家金融垄断,保护了民间金融发展 | 第43-44页 |
三、增强了投资人应有的金融风险意识 | 第44页 |
第二节 限缩适用的可行化路径 | 第44-49页 |
一、秉持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44-46页 |
二、“扰乱金融秩序”性质的再探讨 | 第46-47页 |
三、明确与其他非法集资犯罪的界限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