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理论品质及其当代启示--基于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第19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第20-22页
        1.4.1 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1.4.2 难点第21-22页
第2章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国家理论的相关概述第22-36页
    2.1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相关概述第22-27页
        2.1.1 马克思国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2-23页
        2.1.2 马克思国家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第23-25页
        2.1.3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理论框架第25-27页
    2.2 哈贝马斯国家理论的相关概述第27-36页
        2.2.1 哈贝马斯国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7-28页
        2.2.2 哈贝马斯国家理论的思想探源第28-31页
        2.2.3 哈贝马斯国家理论的理论框架第31-36页
第3章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国家理论主体内容的比较研究第36-42页
    3.1 国家起源的比较:历史必然与交往理性第36-37页
    3.2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比较:统一与三元结构第37-38页
    3.3 意识形态的比较:上层建筑与虚假意识第38-42页
第4章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理论品质第42-51页
    4.1 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地位第42-44页
        4.1.1 基于社会实践探寻国家起源第42页
        4.1.2 深入社会现实探析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第42-43页
        4.1.3 立足社会物质生产实践阐释意识形态的产生第43-44页
    4.2 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第44-47页
        4.2.1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国家的历史性第44-45页
        4.2.2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家与市民社会第45-46页
        4.2.3 具体的、历史的论述意识形态的作用第46-47页
    4.3 践行彻底批判精神的思维核心第47-51页
        4.3.1 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探析国家本质第47-48页
        4.3.2 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基础上重塑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第48-49页
        4.3.3 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阐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第49-51页
第5章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当代启示第51-60页
    5.1 以实践为基础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第51-53页
        5.1.1 立足中国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51-52页
        5.1.2 把握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个最大实际第52-53页
        5.1.3 立足国家现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53页
    5.2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第53-56页
        5.2.1 跟随时代变化,有效转变政府职能第54页
        5.2.2 遵循发展规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第54-55页
        5.2.3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5-56页
    5.3 以不断改革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第56-60页
        5.3.1 明辨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第56-57页
        5.3.2 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第57-58页
        5.3.3 推进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列宁苏维埃民主思想研究
下一篇:列宁党性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