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沟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23页 |
1.2.1 地下洞室岩体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1.2.2 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 第18-19页 |
1.2.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9-21页 |
1.2.4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26-37页 |
2.1 区域构造及地震 | 第26-30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31-32页 |
2.5 风化卸荷 | 第32-33页 |
2.6 地应力 | 第33-35页 |
2.7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5-36页 |
2.8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37页 |
第3章 地下洞室岩体结构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37-69页 |
3.1 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7-47页 |
3.1.1 Ⅰ、Ⅱ级结构面特征 | 第38-39页 |
3.1.2 Ⅲ级结构面特征 | 第39-42页 |
3.1.3 Ⅳ级结构面特征 | 第42-46页 |
3.1.4 Ⅴ级结构面特征 | 第46-47页 |
3.2 岩体结构类型及基本特征 | 第47-54页 |
3.2.1 块状、次块状结构 | 第48-50页 |
3.2.2 镶嵌结构 | 第50-52页 |
3.2.3 块裂结构 | 第52-54页 |
3.3 地下洞室围岩岩体质量 | 第54-56页 |
3.4 地下洞室变形破坏迹象 | 第56-58页 |
3.5 地下洞室变形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58-62页 |
3.5.1 岩体结构和变形破坏关系 | 第58-60页 |
3.5.2 地质构造对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 | 第60页 |
3.5.3 触发性动力因素影响 | 第60-61页 |
3.5.4 岩性、地应力、地下水的影响 | 第61-62页 |
3.6 地下洞室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62-69页 |
3.6.1 结构控制型破坏 | 第62-65页 |
3.6.2 应力控制型破坏 | 第65-66页 |
3.6.3 应力-结构控制型破坏 | 第66-69页 |
第4章 地下洞室自稳性的尺寸效应分析 | 第69-84页 |
4.1 研究洞段样本选择 | 第69-70页 |
4.2 样本洞段岩体结构特征 | 第70-72页 |
4.3 样本洞段变形破坏特征 | 第72-74页 |
4.4 洞室尺寸效应研究 | 第74-84页 |
4.4.1 不同洞径下洞室变形特征对比 | 第75-78页 |
4.4.2 不同洞径下洞室应力特征对比 | 第78-80页 |
4.4.3 不同洞径下洞室塑性区特征对比 | 第80-81页 |
4.4.4 不同洞径下洞室自稳性对比 | 第81-84页 |
第5章 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 | 第84-105页 |
5.1 宏观定性分析 | 第84-85页 |
5.2 地下洞室群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85-90页 |
5.2.1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第85-86页 |
5.2.2 结构面的生成 | 第86-87页 |
5.2.3 计算成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5.3 主副厂房洞局部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90-104页 |
5.3.1 厂右0+66m下游边墙变形分析 | 第91-95页 |
5.3.2 下游边墙蚀变带变形分析 | 第95-100页 |
5.3.3 厂右0+10m上游拱肩变形分析 | 第100-104页 |
5.4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