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21世纪初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

内容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3-29页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3-17页
        (一) 理论意义第16页
        (二) 现实意义第16-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4页
        (一) 关于公共外交的相关资料第17-22页
        (二) 关于孔子学院的相关资料第22-24页
    三、论文结构第24-26页
    四、研究方法第26页
        (一)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26页
        (二) 田野调查法与案例研究法第26页
        (三)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26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6-29页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源起第29-57页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提出第30-38页
        (一) 公共外交的内涵第30-34页
        (二) 21世纪的公共外交理解第34-38页
    二、公共外交实践的形式与效果第38-45页
        (一) 公共外交实践的形式第38-42页
        (二) 公共外交实践的效果第42-45页
    三、中国公共外交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第45-56页
        (一) 中国公共外交的时代背景第46-49页
        (二)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第49-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公共外交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第57-79页
    一、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解读公共外交第57-67页
        (一) 公共外交的国际关系理论评估第58-62页
        (二)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阐释公共外交的必要性第62-65页
        (三)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阈中的公共外交第65-67页
    二、公共外交的软实力理论阐释第67-74页
        (一) 公共外交与软实力的关联性研究第67-70页
        (二) 公共外交实践的软实力理论解析第70-74页
    三、公共外交的国际关系理论衍伸第74-77页
        (一) 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互动性发展第74-76页
        (二) 公共外交的国际关系理论延展性预判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开展与升级第79-111页
    一、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开展第79-93页
        (一) 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构成第79-89页
        (二)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特点第89-91页
        (三)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基本作用第91-93页
    二、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升级第93-110页
        (一)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升级的背景第94-103页
        (二)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与周边外交的积极互动第103-107页
        (三)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互动第107-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四章 中国公共外交案例分析——以孔子学院为例第111-125页
    一、孔子学院的产生和发展第111-114页
        (一) 孔子学院的产生第111-112页
        (二) 孔子学院的发展第112-114页
    二、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方式第114-118页
        (一) “走出去”的汉语教学第114-115页
        (二) “科普型”的传播方式第115-116页
        (三) 多主体的体系构建第116页
        (四) 多模式的教学互动第116-118页
    三、发展中的问题第118-121页
        (一) 传播中的“融合性”和“共通性”第118页
        (二) 合作中的“进”与“退”第118-120页
        (三) 发展中的可持续推进第120-121页
    四、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视角解析第121-124页
        (一) 孔子学院树立成功示范性第121-122页
        (二) 公共外交显现传播优势性第122-123页
        (三)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第123-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五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路径思考第125-143页
    一、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思考第125-129页
        (一) 主体协调统一问题第125-128页
        (二) 传播内容须服务大局第128-129页
    二、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实践的原则第129-133页
        (一) 提倡主体多样性的原则第130-131页
        (二) 提升领域广泛性的原则第131-132页
        (三) 加强主客体互通性的原则第132-133页
    三、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途径探索第133-141页
        (一) 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的理论探索第133-134页
        (二) 各种外交方式配合实施第134-140页
        (三) 发扬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第140-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KC-ε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调节前列腺癌细胞warburg效应及肿瘤侵袭的作用和机制
下一篇:刑事错案防纠体系完善研究--以刑事司法工作机制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