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3-3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26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3-19页 |
(二) 基层民主的困境 | 第19-2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2-26页 |
二、研究框架、结构 | 第26-28页 |
三、主要概念 | 第28-32页 |
1、协商民主 | 第28-30页 |
2、社会民主 | 第30页 |
3、民主技术 | 第30-31页 |
4、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 第31页 |
5、公共理性 | 第31-3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一章 社会民主的探索: 社区协商民主实验 | 第34-51页 |
第一节 社区治理实验的背景、目的 | 第34-41页 |
一、实验背景: 回应托克维尔的挑战 | 第34-39页 |
二、实验的目的、设计思想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湖北社区协商民主实验内容 | 第41-47页 |
一、实验对象情况与实验的组织情况 | 第41-44页 |
二、实验内容 | 第44-47页 |
第三节 社区工作者协商民主训练实验的成果 | 第47-50页 |
一、实验成果 | 第47-48页 |
二、实验的价值、意义 | 第48-49页 |
三、实验的局限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章 规则与个人理性: 参与式需求调查技术 | 第51-75页 |
第一节 参与式需求调查的操作细节 | 第51-56页 |
一、参与式方法与需求调查 | 第51-52页 |
二、参与式调查方法的特点和优点 | 第52-54页 |
三、参与式需求调查方法实训: 卡片法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参与式需求调查的实际运用效果 | 第56-69页 |
一、社工培训中的需求调查 | 第56-61页 |
二、地质社区“小鬼当家”项目前期调查 | 第61-66页 |
三、武昌区“老吾老”行动计划前期调查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参与式需求调查的技术要素 | 第69-74页 |
一、参与式调查中常见问题 | 第69-71页 |
二、参与式需求调查中的理念 | 第71-72页 |
三、参与式需求调查中的制度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理性的转换: 开放空间会议技术 | 第75-106页 |
第一节 两种会议技术 | 第75-81页 |
一、行政会议 | 第75-76页 |
二、开放空间会议 | 第76-79页 |
三、开放空间会议的准备、要求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开放空间会议中的小组讨论 | 第81-94页 |
一、会议流程设计 | 第81-83页 |
二、议题形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 第83-85页 |
三、小组讨论 | 第85-93页 |
四、小组讨论中的极化现象 | 第93-94页 |
第三节 大会交流与分享: 从集体理性到公共理性 | 第94-99页 |
一、大会秩序 | 第94-96页 |
二、大会交流中的冲突 | 第96-97页 |
三、大会的作用:理性、智慧与激情的交融 | 第97-99页 |
第四节 开放空间会议技术要素 | 第99-105页 |
一、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内涵透视 | 第99-102页 |
二、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关键点 | 第102-104页 |
三、非正式组织机制的制度化使用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激情与责任: 公益项目策划技术 | 第106-135页 |
第一节 公益项目策划技巧学习 | 第106-112页 |
一、严肃事情轻松做: 游戏与分享 | 第106-109页 |
二、理论学习: 公益创投运作模式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策划项目练习 | 第112-117页 |
一、小组的重新组合 | 第112页 |
二、创意的收集 | 第112-113页 |
三、策划中的难题讨论 | 第113-114页 |
四、策划辅导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项目展示 | 第117-131页 |
一、项目汇报分享 | 第117-120页 |
二、考核评估 | 第120-123页 |
三、典型项目举例 | 第123-131页 |
第四节 新的行动习惯与规则意识生成 | 第131-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五章 权威的转型: 张家湾社区协商实践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73-75栋院落的物业难题 | 第135-139页 |
一、社区布局、人口结构 | 第135页 |
二、邻里交往: 熟悉的陌生人 | 第135-138页 |
三、从有事找单位到有事找居委会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理念与方法的转换: 从领导者到引导者 | 第139-146页 |
一、门卫人选争议 | 第139-142页 |
二、居委会的新思路:居民的事居民做主 | 第142-146页 |
第三节 从介入到退出 | 第146-154页 |
一、第二次开放空间会议: 门卫风波化解 | 第146-148页 |
二、第三次会议: 组织与制度建构 | 第148-150页 |
三、自管会独当一面: 种菜事件、茶馆问题 | 第150-153页 |
四、自治收益:物的变化、人的变化 | 第153-154页 |
第四节 居委会权威的转型 | 第154-159页 |
一、张家湾社区协商何以成功 | 第154-156页 |
二、社区信任与权威转型 | 第156-159页 |
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60-180页 |
第一节 社区协商民主技术内容 | 第160-170页 |
一、理念、规则、组织、机制: 社区协商民主技术内涵 | 第160-166页 |
二、软技术: 摆脱单向度的人 | 第166-168页 |
三、诱导与赋权: 社区冲突化解的技术效应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理性的技术转换论 | 第170-180页 |
一、理性转换的非技术论 | 第170-173页 |
二、行政对话式协商中的技术检视 | 第173-176页 |
三、主要认识 | 第176-180页 |
结束语 专业主义: 社区协商民主之路 | 第180-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5页 |
后记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