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应对城市内涝的景观基础设施策略与运用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中部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第11页
        1.1.2 内涝防治手段单一第11-12页
        1.1.3 海绵城市建设热第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3.2 现实意义第13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发展概述第15-28页
    2.1 弹性相关理论第15-17页
        2.1.1 弹性城市第15-16页
        2.1.2 城市水系统弹性第16-17页
    2.2 雨洪管理相关理论第17-23页
        2.2.1 发展历程第17-21页
        2.2.2 理论对比第21-23页
    2.3 景观基础设施相关理论第23-27页
        2.3.1 发展历程第23-26页
        2.3.2 概念界定和比较第26-27页
        2.3.3 特点及理论优势第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应对内涝的景观基础设施案例与方法研究第28-40页
    3.1 景观基础设施案例研究第28-37页
        3.1.1 哥本哈根防涝系统第28-31页
        3.1.2 澳大利亚迪亚曼蒂纳雨洪公园第31-33页
        3.1.3 天津文化中心项目第33-36页
        3.1.4 案例总结第36-37页
    3.2 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方法研究第37-39页
        3.2.1 协同共生的设计第37-38页
        3.2.2 网络与跨尺度联系的设计第38页
        3.2.3 过程与适应性的设计第38-39页
        3.2.4 多功能性混合的设计第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研究区内涝分析与模拟量化第40-65页
    4.1 南京河西新城中部地区概况第40-49页
        4.1.1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第40-43页
        4.1.2 自然条件第43页
        4.1.3 历史变迁第43-45页
        4.1.4 绿地现状第45页
        4.1.5 水系及排涝现状第45-47页
        4.1.6 内涝情况第47-49页
    4.2 内涝成因分析第49-52页
        4.2.1 极端天气与特大暴雨第49-50页
        4.2.2 地理条件因素第50页
        4.2.3 城市扩张导致不透水面积扩大第50页
        4.2.4 市政基础设施机排涝能力低第50-51页
        4.2.5 治涝手段和措施单一第51-52页
    4.3 内涝特征分析第52-53页
        4.3.1 具有时空规律性第52页
        4.3.2 具有短历时性第52页
        4.3.3 呈现点、线状积水第52-53页
    4.4 ArcGIS的模拟与分析第53-60页
        4.4.1 基础数据处理第53-54页
        4.4.2 水流方向提取第54-55页
        4.4.3 汇流累积量第55-56页
        4.4.4 数字河网模拟第56-57页
        4.4.5 集水区域划分第57-58页
        4.4.6 洼地深度与易内涝点第58页
        4.4.7 叠加分析第58-59页
        4.4.8 模拟的意义与误差分析第59-60页
    4.5 量化计算第60-63页
        4.5.1 地表径流计算第60-63页
        4.5.2 调蓄容积计算第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研究区内涝防治的景观基础设施策略与运用第65-89页
    5.1 协同共生的规划策略第65-66页
        5.1.1 结合街区肌理第65页
        5.1.2 整合基础设施第65-66页
    5.2 景观网络的构建策略第66-71页
        5.2.1 分散式策略第66-69页
        5.2.2 景观牵引链策略第69-70页
        5.2.3 雨水走廊策略第70-71页
    5.3 暴雨适应型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第71-85页
        5.3.1 改造点的选择依据第71-72页
        5.3.2 道路绿地作为行洪通道第72-79页
        5.3.3 中央公园作为泄洪池第79-81页
        5.3.4 奥体中心作为储洪库第81-84页
        5.3.5 滨江绿地作为防洪堤第84-85页
        5.3.6 雨洪调蓄效益评价第85页
    5.4 功能性与互动体验第85-88页
        5.4.1 植物景观的功能性第85-87页
        5.4.2 公众的参与性体验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2页
    6.1 总结第89-90页
    6.2 创新与不足第90-91页
        6.2.1 研究创新第90页
        6.2.2 研究不足第90-91页
    6.3 建议与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市中心区口袋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下一篇:杭州城市绿地花境调查与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