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2.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 | 第14-15页 |
2.2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 第15-16页 |
2.3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 第16-17页 |
2.4 政府购买服务 | 第17-19页 |
3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19页 |
3.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3.1.2 善治理论 | 第19页 |
3.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3.2.1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3.2.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界定 | 第20页 |
3.3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背景 | 第20-21页 |
3.3.1 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需要 | 第20页 |
3.3.2 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需要 | 第20页 |
3.3.3 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0-21页 |
4 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 | 第21-26页 |
4.1 发展背景 | 第21页 |
4.2 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4.2.1 扶持发展阶段(2004-2008年) | 第21页 |
4.2.2 探索发展阶段(2009-2013年) | 第21页 |
4.2.3 实体化发展阶段(2014-至今) | 第21-22页 |
4.3 建设情况 | 第22-26页 |
5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情况 | 第26-37页 |
5.1 供给内容 | 第26-27页 |
5.1.1 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 第26-27页 |
5.1.2 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 | 第27页 |
5.1.3 社区健身团队的组织和管理 | 第27页 |
5.1.4 科学健身指导 | 第27页 |
5.2 供给模式分析 | 第27-37页 |
5.2.1 政府合作模式的分析——以四平俱乐部、徐家汇俱乐部为例 | 第28-31页 |
5.2.2 社会主体合作模式的分析——以半淞园俱乐部、凌云华理俱乐部为例 | 第31-34页 |
5.2.3 独立运作模式的分析——以岳阳俱乐部、南翔俱乐部为例 | 第34-37页 |
6 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6.1 共性问题 | 第37-38页 |
6.1.1 模式转型缺政策,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 第37页 |
6.1.2 内部自治不健全,外部监管有待强化 | 第37-38页 |
6.1.3 功能定位不匹配,发展格局有待拓展 | 第38页 |
6.2 政府合作模式的问题 | 第38-40页 |
6.2.1 供给内容同质化,阶层需求难满足 | 第38-39页 |
6.2.2 自我造血能力待改善,思想观念不独立 | 第39页 |
6.2.3 工作人员匮乏,人才机制缺失 | 第39-40页 |
6.3 社会主体合作模式的问题 | 第40页 |
6.3.1 信任结构缺失,政社关系不平衡 | 第40页 |
6.3.2 退出机制欠缺,服务效益难保障 | 第40页 |
6.4 独立运作模式的问题 | 第40-42页 |
6.4.1 社民关系疏远,社会公信力缺乏 | 第40页 |
6.4.2 基本保障不足,市场失灵风险加大 | 第40-42页 |
7 关于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相关对策 | 第42-46页 |
7.1 加强政策引领,完善配套机制,全面支持俱乐部发展 | 第42页 |
7.2 打造“三个化”,加快政府合作模式转型步伐 | 第42-43页 |
7.3 构建信任结构,完善进出机制,平衡政府社会间合作关系 | 第43-44页 |
7.4 重基本、创品牌,提升独立运作社会公信力 | 第44-46页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第46-4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页 |
8.3 未来展望 | 第47-48页 |
9 致谢 | 第48-49页 |
10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11 附录 | 第53-58页 |
12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