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综述与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腐败概念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2 动机概念与分类 | 第20页 |
2.1.3 腐败动机分类与特征 | 第20-22页 |
2.2 腐败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2.1 行为关系理论 | 第22-24页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2.3 腐败形成机制及测度方式 | 第26-30页 |
2.3.1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3.2 腐败动机形成机制 | 第27-28页 |
2.3.3 腐败动机定量研究的方法学建立 | 第28-29页 |
2.3.4 腐败动机研究的注意问题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方案设计 | 第31-47页 |
3.1 陈巴尔虎旗基本概况 | 第31-32页 |
3.2 腐败动机测量路径 | 第32-3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4-40页 |
3.3.1 腐败收益 | 第34页 |
3.3.2 腐败成本 | 第34-36页 |
3.3.3 腐败机会 | 第36-38页 |
3.3.4 腐败态度 | 第38-40页 |
3.4 问卷量表编制 | 第40-44页 |
3.4.1 变量指标 | 第40-41页 |
3.4.2 问卷构成 | 第41-42页 |
3.4.3 问卷编制方法 | 第42页 |
3.4.4 样本选取与预调查 | 第42-43页 |
3.4.5 问卷的正式发放和回收 | 第43-44页 |
3.5 模型选择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7-60页 |
4.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47-48页 |
4.1.1 数据统计 | 第47-48页 |
4.1.2 描述性分析及问卷检测 | 第48页 |
4.2 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48-50页 |
4.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8-49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 模型验证和结论 | 第50-53页 |
4.3.1 数据拟合度分析 | 第50-51页 |
4.3.2 假设验证 | 第51-52页 |
4.3.3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4.4.1 端正公务员思想认识 | 第54-55页 |
4.4.2 落实公务员法制化管理 | 第55-56页 |
4.4.3 规范化基层治理制度 | 第56-58页 |
4.4.4 严格化监督制度发展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