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2页 |
1.4.1 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2 国内外LID设施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降雪过程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40页 |
2.1 海绵城市意义下的降雪过程 | 第24-25页 |
2.2 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25-28页 |
2.2.1 现有模拟软件介绍 | 第25-27页 |
2.2.2 确定模拟软件 | 第27-28页 |
2.3 积雪相关概念介绍 | 第28-35页 |
2.3.1 积雪深度HS | 第28页 |
2.3.2 气候学因素 | 第28-31页 |
2.3.3 子汇水区域划分 | 第31-32页 |
2.3.4 积雪的再分配和去除 | 第32-34页 |
2.3.5 对径流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SWMM模拟过程中的控制方程 | 第35-38页 |
2.4.1 积雪模拟的关键因素 | 第35-36页 |
2.4.2 积雪融化方程 | 第36-37页 |
2.4.3 积雪中的热交换 | 第37-38页 |
2.5 融雪径流的产生过程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典型LID设施融雪分析及模型建立 | 第40-53页 |
3.1 典型LID设施融雪适应性分析 | 第40-43页 |
3.1.1 下沉式绿地 | 第40-41页 |
3.1.2 透水铺装 | 第41-42页 |
3.1.3 绿色屋顶 | 第42页 |
3.1.4 植草沟 | 第42-43页 |
3.2 中国典型降雪气候介绍 | 第43-45页 |
3.2.1 降雪天气的一般分类 | 第43-44页 |
3.2.2 极端天气 | 第44-45页 |
3.2.3 复杂天气 | 第45页 |
3.3 建立SWMM模拟 | 第45-52页 |
3.3.1 不同降水情况及温度参数的设定 | 第45-47页 |
3.3.2 气候参数及积雪参数的设定 | 第47页 |
3.3.3 各LID设施的模型构建及参数选择 | 第47-50页 |
3.3.4 渗透模型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67页 |
4.1 无降雨时不同降雪类型下温度变化对各LID设施的影响 | 第53-63页 |
4.1.1 下沉式绿地 | 第53-57页 |
4.1.2 透水铺装 | 第57-60页 |
4.1.3 植草沟 | 第60-61页 |
4.1.4 绿色屋顶 | 第61-63页 |
4.2 有降雨时各参数对各LID设施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1 降雨强度 | 第63-64页 |
4.2.2 海拔高度 | 第64-65页 |
4.2.3 风速 | 第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乌鲁木齐市某城市主干道为例 | 第67-8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7-70页 |
5.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67-68页 |
5.1.2 自然概况 | 第68-69页 |
5.1.3 项目海绵化改造必要性 | 第69-70页 |
5.2 模型的建立 | 第70-79页 |
5.2.1 下垫面分析及改造方法 | 第70-72页 |
5.2.2 SWMM模型的构建 | 第72-74页 |
5.2.3 模型参数设定 | 第74-79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3.1 不同蒸发速率模拟方式对模型的影响 | 第79页 |
5.3.2 各LID设施在模拟过程中重要参数的变化 | 第79-81页 |
5.3.3 项目融雪径流利用分析 | 第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建议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