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有机纳米聚芴的纳米合成与表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业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有机蓝光聚合物分类 | 第11-15页 |
1.2.1 聚乙烯咔唑(PVK)类 | 第11-12页 |
1.2.2 聚对苯(PPP)类 | 第12-14页 |
1.2.3 聚芴(PFs)类 | 第14-15页 |
1.3 芴基聚合物蓝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3.1 绿光带机制 | 第15-19页 |
1.3.2 解决绿光带的策略 | 第19-26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聚“H”型纳米聚合物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8-29页 |
2.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29页 |
2.2.3 合成与表征 | 第29-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3.1 合成讨论 | 第33-34页 |
2.3.2 结构确认 | 第34-35页 |
2.3.3 GPC测试 | 第35页 |
2.3.4 热分析 | 第35-36页 |
2.3.5 电化学性质 | 第36页 |
2.3.6 光学性质及光谱稳定性 | 第36-38页 |
2.3.7 形貌测试 | 第38页 |
2.3.8 ASE测试 | 第38-39页 |
2.3.9 PLED器件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共轭打断型纳米聚合物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41-42页 |
3.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42页 |
3.2.3 合成与表征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3.3.1 合成讨论 | 第44-45页 |
3.3.2 结构确认 | 第45-46页 |
3.3.3 GPC测试 | 第46-47页 |
3.3.4 热性能测试 | 第47页 |
3.3.5 光学性质 | 第47-48页 |
3.3.6 电化学性质 | 第48-49页 |
3.3.7 光散射 | 第49-50页 |
3.3.8 光谱稳定性测试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共轭型纳米聚合物 | 第53-64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4.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53-54页 |
4.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54页 |
4.2.3 合成与表征 | 第54-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4.3.1 合成讨论 | 第56-57页 |
4.3.2 结构确认 | 第57-58页 |
4.3.3 GPC测试 | 第58-59页 |
4.3.4 热分析 | 第59页 |
4.3.5 量子效率及寿命 | 第59-60页 |
4.3.6 电化学性质 | 第60页 |
4.3.7 光学性质及光谱稳定性 | 第60-62页 |
4.3.8 AFM测试 | 第62页 |
4.3.9 ASE测试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总结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1 附图 | 第69-8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5-86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86-87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