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5页 |
1.1.1 配位聚合物 | 第10页 |
1.1.2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3 锕系配合物的概述 | 第14-15页 |
1.2 铀的结构性质研究 | 第15-17页 |
1.2.1 铀的物理性质 | 第15页 |
1.2.2 铀的化学性质 | 第15-17页 |
1.3 铀酰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7页 |
1.4 铀酰-有机配位聚合物的性质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4.1 零维铀酰配合物 | 第18-19页 |
1.4.2 一维铀酰配合物 | 第19-22页 |
1.4.3 二维铀酰配合物 | 第22-25页 |
1.4.4 三维铀酰配合物 | 第25-26页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1.5.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于H2bodt的铀酰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28-4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药品与仪器 | 第28-29页 |
2.3 配体[6-(羧甲基-氨基)-4-氧代-4,5-二氢-[1,3,5]三嗪-2-氨基]-乙酸(H_2bodt)的合成 | 第29-30页 |
2.4 铀酰配合物的合成 | 第30-32页 |
2.4.1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制备 | 第30页 |
2.4.2 配合物C_(11)H_(15)N_6O_(17)Mn_2U(2)的制备 | 第30-31页 |
2.4.3 配合物C_(11)H_(15)N_6O_(17)Co_2U(3)的制备 | 第31页 |
2.4.4 配合物C_(11)H_(15)N_6O_(17)Ni_2U(4)的制备 | 第31页 |
2.4.5 配合物C_(11)H_(15)N_6O_(17)Cu_2U(5)的制备 | 第31页 |
2.4.6 配合物C_(11)H_(15)N_6O_(17)Zn_2U(6)的制备 | 第31-32页 |
2.5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晶体结构测试 | 第32-36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2.6.1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2.6.2 配合物1-6的合成过程分析 | 第37页 |
2.6.3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分析测试 | 第37-40页 |
2.6.4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光致发光性质 | 第40-47页 |
2.6.5 配合物[UO_2(bodt)]·DMA(1)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 第47-48页 |
2.7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基于H_3TTG的铀酰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9-5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药品与仪器 | 第49-50页 |
3.3 配体2,2',2''-[1,3,5-三嗪-2,4,6-三(亚氨基)]三乙酸(H_3TTG)的合成 | 第50页 |
3.4 铀酰配合物的合成 | 第50-52页 |
3.4.1 配合物[UO_2(TTG)]·0.5DMA·2H_2O(7)的制备 | 第50-51页 |
3.4.2 配合物C_(21)H_(25.5)N_(8.5)O_(10.5)U(8)的制备 | 第51页 |
3.4.3 配合物C_(21)H_(25.5)N_(8.5)O_(10.5)U(9)的制备 | 第51-52页 |
3.4.4 配合物C_(33)H_(33.5)N_(10.5)O_(10.5)U(10)的制备 | 第5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5.1 配合物7-10的分析测试 | 第52-54页 |
3.5.2 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 | 第54-58页 |
3.5.3 配合物7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 第58页 |
3.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H_3TTTA的铀酰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59-92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8页 |
4.2.1 药品与仪器 | 第60-61页 |
4.2.2 配体2,2',2''-[1,3,5-三嗪-2,4,6-三(硫代)]三乙酸(H_3TTTA)的合成 | 第61-62页 |
4.2.3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的制备 | 第62页 |
4.2.4 配合物[(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制备 | 第62页 |
4.2.5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和[(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晶体结构测试 | 第62-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90页 |
4.3.1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8-70页 |
4.3.2 配合物[(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70-72页 |
4.3.3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和[(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合成过程分析 | 第72页 |
4.3.4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和[(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分析测试 | 第72-75页 |
4.3.5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和[(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光致发光性质 | 第75-88页 |
4.3.6 配合物(NH_4)[UO_2(TTTA)]·2H_2O(11)和[(UO_2(TTTA))_2]·[UO_2(H_2O)_5](12)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 第88-90页 |
4.4 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特色与创新点 | 第93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