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传制度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论 | 第14-16页 |
一、刑事拘传制度的一般法理 | 第16-23页 |
(一) 刑事拘传的概念 | 第16-17页 |
1. 关于“未被羁押” | 第16-17页 |
2. 关于“到案” | 第17页 |
(二) 刑事拘传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7-19页 |
1. 刑事拘传与传唤 | 第17-18页 |
2. 刑事拘传与留置 | 第18-19页 |
(三) 刑事拘传的特征和功能 | 第19-21页 |
1. 刑事拘传的特征 | 第19-20页 |
2. 刑事拘传制度的功能 | 第20-21页 |
(四) 刑事拘传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 保障人权理论 | 第21页 |
2. 诉讼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3. 程序主体性理论 | 第22-23页 |
二、刑事拘传制度比较研究 | 第23-27页 |
(一) 大陆法系成员的拘传制度 | 第23-24页 |
(二) 普通法系成员的拘传制度 | 第24-26页 |
(三) 域外拘传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7页 |
三、我国刑事拘传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4页 |
(一) 刑事拘传程序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 第27-28页 |
(二) 刑事拘传范围狭窄 | 第28-29页 |
(三) 刑事拘传制度使用率低下 | 第29-31页 |
(四) 刑事拘传的监督不足 | 第31-32页 |
(五) 错误拘传的救济缺失 | 第32-34页 |
四、我国刑事拘传制度完善 | 第34-46页 |
(一) 转变拘传制度的理念,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 第34-35页 |
(二) 刑事拘传措施的制度性设计 | 第35-43页 |
1. 明确刑事拘传的适用条件与时间 | 第35-37页 |
2. 应引入无证拘传 | 第37-38页 |
3. 将证人纳入到刑事拘传对象范围之内 | 第38-39页 |
4. 实行刑事拘传司法审查制,强化外部监督 | 第39-42页 |
5. 对错误拘传实施救济 | 第42-43页 |
(三) 协调刑事拘传与刑事传唤和留置的关系 | 第43-46页 |
五、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