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评价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城镇化导致的城乡景观差异第15页
        1.1.2 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第15页
        1.1.3 皖北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第15页
        1.1.4 乡村旅游热促进乡村景观发展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基本概念界定第16-17页
        1.3.1 乡村居民点第16-17页
        1.3.2 居民点景观第17页
        1.3.3 景观品质第17页
    1.4 研究范围第17-20页
        1.4.1 研究区域界定第17-18页
        1.4.2 研究区域空间分析第18-19页
        1.4.3 研究选点第19-20页
        1.4.4 数据来源第20页
    1.5 研究设计第20-24页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0-21页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24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第24-34页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4-31页
        2.1.1 乡村景观对象相关研究第25-29页
        2.1.2 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研究第29-30页
        2.1.3 皖北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第30-31页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31-32页
        2.2.1 乡村景观格局及演变研究第32页
        2.2.2 乡村景观分类研究第32页
        2.2.3 景观评价方法和类型研究第32页
        2.2.4 农户为主体的景观管护相关研究第32页
    2.3 研究评述第32-34页
第三章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评价体系第34-49页
    3.1 评价体系构建相关理论基础第34页
        3.1.1 景观美学第34页
        3.1.2 景观生态学第34页
        3.1.3 评价系统理论第34页
        3.1.4 人居环境学第34页
    3.2 乡村居民点景观评价原则第34-36页
        3.2.1 理论原则第34-35页
        3.2.2 指标选取原则第35-36页
    3.3 乡村居民点景观评价体系内容第36-37页
        3.3.1 美景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6页
        3.3.2 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6页
        3.3.3 可达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6页
        3.3.4 相容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6页
        3.3.5 可居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6-37页
    3.4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评价体系框架第37-42页
        3.4.1 美景度指标与标准第38-39页
        3.4.2 敏感度指标与标准第39-40页
        3.4.3 可达度指标与标准第40-41页
        3.4.4 相容度指标与标准第41-42页
        3.4.5 可居度指标与标准第42页
    3.5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综合评价模型第42-48页
        3.5.1 构建判断矩阵第43页
        3.5.2 计算权重第43-44页
        3.5.3 皖北乡村居民点景观权重确定第44-48页
        3.5.4 综合评价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评价第49-68页
    4.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第49-53页
        4.1.1 区位条件第49-51页
        4.1.2 文化资源第51-52页
        4.1.3 景观资源第52-53页
    4.2 乡村居民点景观现状调查第53-58页
        4.2.1 调查目的第53-54页
        4.2.2 调查内容第54-58页
    4.3 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评价实证研究第58-65页
        4.3.1 数据的获取与标准化处理第58-62页
        4.3.2 美景度评价第62页
        4.3.3 敏感度评价第62-63页
        4.3.4 可达度评价第63-64页
        4.3.5 相容度评价第64-65页
        4.3.6 可居度评价第65页
    4.4 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第65-67页
        4.4.1 综合评价第65-66页
        4.4.2 分析结果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提升路径第68-83页
    5.1 乡村居民点景观提升内容第68-70页
        5.1.1 调研问卷提升内容第68-69页
        5.1.2 评价分析提升内容第69-70页
    5.2 乡村居民点景观提升方法第70-77页
        5.2.1 场所需求提升第70-71页
        5.2.2 整体提升第71-74页
        5.2.3 细致提升第74-76页
        5.2.4 资源优化提升第76-77页
    5.3 最低得分居民点景观品质提升第77-81页
        5.3.1 美景度最低分——大黄庄第77页
        5.3.2 敏感度最低分——苪集村第77-78页
        5.3.3 可达度最低分——李菜园第78-79页
        5.3.4 相容度最低分——大黄庄第79页
        5.3.5 可居度最低分——邓圩第79-80页
        5.3.6 综合评价最低分——方圩子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研究结论第83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83-84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A 指标因子相对重要性比较表第89-93页
附录B 皖北地区乡村调查问卷第93-96页
附录C 皖北15村影像图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堆积体河道三维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系统研究--以潮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