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电磁机构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近似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虚拟样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4 一致性稳健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继电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电磁系统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17-22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2.2 电磁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8-20页 |
2.2.3 实验验证 | 第20-22页 |
2.3 触簧系统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22-24页 |
2.3.1 触簧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2.4 基于联合仿真技术的继电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24-28页 |
2.4.1 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4.2 动态特性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磁路法的继电器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电磁系统磁路的构造与分析 | 第29-34页 |
3.2.1 电磁系统磁路的构建 | 第29-31页 |
3.2.2 气隙磁阻的计算 | 第31-33页 |
3.2.3 永磁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4 软磁材料的等效模型 | 第34页 |
3.3 磁路方程组的求解 | 第34-38页 |
3.3.1 量子粒子群算法原理 | 第35-37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4 基于映射系数法的磁路结果修正 | 第38-40页 |
3.4.1 空间映射法原理 | 第38-39页 |
3.4.2 修正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Kriging法的继电器快速计算模型建立 | 第41-54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基于自定义函数的电磁系统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41-47页 |
4.2.1 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4.2.2 自定义插值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2.3 电磁系统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3 Kriging插值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4.3.1 Kriging插值函数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4.3.2 Kriging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4 动态特性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4.4.1 触簧系统反力特性计算 | 第49-51页 |
4.4.2 动态特性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平衡力式继电器容差设计与优化 | 第54-67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质量特性分析 | 第54-58页 |
5.2.1 虚拟样本建立 | 第54-55页 |
5.2.2 关键参数确定 | 第55-57页 |
5.2.3 设计方案评估 | 第57-58页 |
5.3 容差设计 | 第58-62页 |
5.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9-61页 |
5.3.2 贡献率分析 | 第61-62页 |
5.4 容差优化 | 第62-66页 |
5.4.1 基本原理 | 第62-64页 |
5.4.2 优化分析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