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2 可靠性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行可靠性理论 | 第20-21页 |
1.4 光伏并网可靠性研究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2章 辐照度模型 | 第24-32页 |
2.1 光照强度的通用概率模型 | 第24-25页 |
2.2 光照强度全年变化时间序列模型 | 第25-31页 |
2.2.1 光照强度全年变化特性 | 第25-29页 |
2.2.2 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特性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光伏电站可靠性模型 | 第32-45页 |
3.1 光伏电站的结构 | 第32-34页 |
3.2 光伏电站出力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3.3 光伏电站出力建模 | 第37-39页 |
3.4 区域光伏电站出力建模 | 第39-42页 |
3.5 光伏电站可靠性模型 | 第42-44页 |
3.5.1 光伏电站的中长期可靠性模型 | 第42-43页 |
3.5.2 光伏电站的运行可靠性模型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光伏电站接入的运行可靠评估算法 | 第45-57页 |
4.1 光伏电站接入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快速评估算法 | 第45-52页 |
4.1.1 快速排序算法 | 第45-47页 |
4.1.2 状态空间分割法 | 第47-49页 |
4.1.3 环网—辐射网解耦计算法 | 第49-52页 |
4.2 算例分析 | 第52-56页 |
4.2.1 评估软件介绍 | 第52-55页 |
4.2.2 输出结果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