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Dicer-Like5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摘要第6-7页
Summary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34页
    1.1 水稻突变体的获得途径第9-16页
        1.1.1 自然突变第9页
        1.1.2 辐射诱变第9-14页
            1.1.2.1 紫外线第10页
            1.1.2.2 γ 射线第10页
            1.1.2.3 χ 射线第10页
            1.1.2.4 激光第10-11页
            1.1.2.5 离子注入第11-12页
            1.1.2.6 空间诱变第12-14页
        1.1.3 化学诱变第14-16页
            1.1.3.1 烷化剂第14-16页
            1.1.3.2 叠氮化钠(NaN3)第16页
            1.1.3.3 碱基类似物第16页
            1.1.3.4 其他化学诱变剂第16页
    1.2 水稻育种的主要方向第16-19页
        1.2.1 抗病虫育种第16-17页
        1.2.2 抗逆育种第17-18页
            1.2.2.1 抗旱育种第17-18页
            1.2.2.2 抗盐性育种第18页
            1.2.2.3 抗除草剂育种第18页
        1.2.3 基因工程育种第18-19页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19-21页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第19-20页
        1.3.2 SSR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第20页
            1.3.2.1 SSR标记的原理第20页
            1.3.2.2 SSR标记的特点第20页
        1.3.3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第20-21页
    1.4 植物花发育研究概况第21-34页
        1.4.1 ABC模型及其发展第21-23页
        1.4.2 水稻花器官结构第23页
        1.4.3 水稻花器官发育第23-28页
            1.4.3.1 水稻内稃和外稃的发育第23-24页
            1.4.3.2 水稻浆片的发育第24-25页
            1.4.3.3 水稻雄蕊的发育第25-26页
            1.4.3.4 水稻心皮的发育第26页
            1.4.3.5 水稻胚珠的发育第26-28页
        1.4.4 水稻花器官突变体的发现及形态表现第28-34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2.1 试验材料第34页
        2.1.1 突变材料第34页
        2.1.2 野生型材料第34页
    2.2 试验方法第34-39页
        2.2.1 DCL5突变体的田间杂交组合配制第34页
        2.2.2 DCL5突变体的田间性状调查第34页
        2.2.3 DCL5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34页
        2.2.4 基因池的构建第34-35页
        2.2.5 DNA的提取第35页
            2.2.5.1 亲本及基因池的DNA提取第35页
            2.2.5.2 群体单株的DNA提取第35页
        2.2.6 SSR分子标记与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5-36页
        2.2.7 定位群体的构建和基因定位第36-37页
        2.2.8 遗传作图第37-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3.1 DCL5突变体的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第39-40页
    3.2 DCL5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40-41页
        3.2.1 控制DCL5突变体性状的基因显、隐性分析第40页
        3.2.2 分析DCL5突变体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还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第40-41页
            3.2.2.1 F2分离群体的统计分析第40-41页
            3.2.2.2 杂合单株内DCL5基因的遗传分析第41页
    3.3 DCL5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第41-47页
        3.3.1 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第41-42页
        3.3.2 SSR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第42-46页
            3.3.2.1 水稻DCL5突变体的初步定位第42-44页
            3.3.2.2 水稻DCL5突变体的精细定位第44-46页
        3.3.3 DCL5突变体基因的候选基因第46-47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7-52页
    4.1 实验结论第47页
    4.2 生殖障碍突变体的保存方法第47-48页
    4.3 遗传分析在基因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第48-49页
    4.4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及其应注意问题第49-50页
    4.5 DCL5突变体基因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第50页
    4.6 DCL5突变体研究意义第50-51页
    4.7 下一步待解决的问题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3页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3-64页
附录第64-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aCl胁迫对转CHB101基因玉米幼苗生理指标及WRKY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非洲黑麦5R染色体导入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