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22页 |
1、临床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要求 | 第12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2.3 证候标准 | 第13页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3.1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3.3 病例脱落退出标准 | 第14页 |
4.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4.1 分组设计 | 第14页 |
4.2 所需器材 | 第14页 |
4.3 治疗方案 | 第14-16页 |
5 临床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第16页 |
5.2 肩关节功能活动Melle评分 | 第16-17页 |
5.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6 统计数据结果并分析 | 第17-20页 |
6.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17-18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18-20页 |
7 结论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38页 |
1 选题意义 | 第22页 |
2 中医对肩凝症的认识 | 第22-28页 |
3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第28-32页 |
4 选穴处方及依据分析 | 第32-33页 |
5 针刺治疗肩凝症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33-34页 |
6 隔物温和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34-36页 |
7 隔物温和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综述 | 第4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