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锚杆支护技术的进展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锚杆支护体系的进展 | 第14-15页 |
| 1.2.2 我国锚杆支护体系的进展 | 第15页 |
| 1.3 国内外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工程项目概况 | 第21-27页 |
| 2.1 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 第21-23页 |
| 2.2 工作面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页 |
| 2.3 工作面巷道岩石力学试验 | 第23-25页 |
| 2.3.1 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 2.3.2 试件规格 | 第24页 |
| 2.3.3 试验步骤 | 第24页 |
| 2.3.4 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 2.4 工作面巷道支护设计原则 | 第25-27页 |
| 3 锚联网支护作用原理 | 第27-43页 |
| 3.1 锚杆支护作用原理 | 第27-35页 |
| 3.1.1 锚杆受力分析 | 第27-29页 |
| 3.1.2 锚杆对不连续面的支护作用 | 第29-31页 |
| 3.1.3 锚杆支护的加固作用分析 | 第31-35页 |
| 3.2 锚索支护作用分析 | 第35-39页 |
| 3.2.1 单根锚索对岩体作用的应力分析 | 第36-38页 |
| 3.2.2 锚索群对岩体作用的应力分析 | 第38-39页 |
| 3.3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机理 | 第39-41页 |
| 3.3.1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原理 | 第39-40页 |
| 3.3.2 锚杆锚索耦合支护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 第40-41页 |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 4 梯形巷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43-63页 |
| 4.1 数值分析软件abaqus介绍 | 第43页 |
| 4.2 计算模型概况 | 第43-44页 |
| 4.2.1 模型尺寸 | 第43-44页 |
| 4.2.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44页 |
| 4.2.3 物理模型的选取 | 第44页 |
| 4.2.4 模型的力学参数 | 第44页 |
| 4.3 模型数值分析 | 第44-62页 |
| 4.3.1 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与巷道深度与侧向压力系数的关系 | 第45-53页 |
| 4.3.2 巷道支护优化数值分析 | 第53-62页 |
| 4.4 章节小结 | 第62-63页 |
| 5 工作面巷道变形与受力监测 | 第63-71页 |
| 5.1 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 第63-65页 |
| 5.1.1 监测的目的 | 第63页 |
| 5.1.2 监测的内容 | 第63-65页 |
| 5.2 煤巷围压收敛与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 5.3 小结 | 第69-71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