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介绍 | 第13-14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原理 | 第13-14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介绍 | 第14-18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选择原则 | 第14-15页 |
1.3.2 常见正极材料的介绍 | 第15-18页 |
1.4 锂离子电池层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综述 | 第18-26页 |
1.4.1 层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起源 | 第18-19页 |
1.4.2 层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特性 | 第19-20页 |
1.4.3 层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0-23页 |
1.4.4 层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 | 第23-26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1.5.1 主要内容 | 第2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耗材与活性材料表征方法 | 第28-3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仪器及表征设备 | 第29-3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2 实验表征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电池的组装 | 第31-32页 |
2.3.1 实验正极片的制作 | 第31页 |
2.3.2 实验电池的制作 | 第31-32页 |
2.4 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32-33页 |
2.4.1 热重分析 | 第32页 |
2.4.2 比表面分析 | 第32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2-33页 |
2.5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 第33-35页 |
2.5.1 充放电测试 | 第33页 |
2.5.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页 |
2.5.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共沉淀法考察掺杂方式对LiNi_(0.5)Co_(0.2)Mn_(0.3)0_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5-4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2.1 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3.3.1 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3.2 材料的比表面分析 | 第37-38页 |
3.3.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40页 |
3.3.4 材料的交流阻抗分析 | 第40-42页 |
3.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Mg、Al掺杂Mn位对LiNi_(0.5)Co_(0.2)Mn_(0.3)0_2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 | 第43-44页 |
4.2.1 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2 材料表征 | 第44页 |
4.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3.1 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4.3.2 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46-47页 |
4.3.3 锂离子嵌入脱出扩散系数及阻抗测试 | 第47-49页 |
4.3.4 Mg、Al共掺杂对材料LiNi_(0.5)Co_(0.2)Mn_(0.3)0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LiNi_(0.5)Co_(0.2)Mn_(0.3)0_2/石墨烯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52-61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5.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52-53页 |
5.2.2 LiNi_(0.5)Co_(0.2)Mn_(0.3)0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5.3.1 氧化石墨烯的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5.3.2 XRD进行结构分析 | 第54页 |
5.3.3 SEM和TEM分析形貌特征 | 第54-55页 |
5.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5.3.5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7-58页 |
5.3.6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8-60页 |
5.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以MnO_2为Mn源固相法制备LiNi_(0.5)Co_(0.2)Mn_(0.3)0_2正极材料 | 第61-72页 |
6.1 引言 | 第6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6.2.1 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6.3.1 热重分析 | 第62-63页 |
6.3.2 XRD分析材料的结构 | 第63-64页 |
6.3.3 SEM分析材料的形貌 | 第64-65页 |
6.3.4 材料充放电测试 | 第65-67页 |
6.3.5 材料循环伏安分析 | 第67-68页 |
6.3.6 材料交流阻抗分析 | 第68-69页 |
6.4 与共沉淀法进行比较研究 | 第69-71页 |
6.4.1 XRD进行结构比较 | 第69页 |
6.4.2 SEM进行形貌比较 | 第69-70页 |
6.4.3 电化学性能的对比 | 第70-71页 |
6.5 结论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