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征的主要因素 | 第13-14页 |
1.3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手段 | 第14-16页 |
1.3.2 地下结构数值模拟中的最关键问题 | 第16-19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推导与数值分析过程设计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波动方程及解 | 第20-24页 |
2.2.1 横波的运动模型 | 第20-21页 |
2.2.2 纵波的运动模型 | 第21-22页 |
2.2.3 标准波动方程的解 | 第22-24页 |
2.3 波的反射与透射 | 第24-28页 |
2.3.1 波阻抗 | 第24-26页 |
2.3.2 波在分界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 第26-28页 |
2.4 基于LS-DYNA的数值分析过程设计 | 第28-30页 |
2.4.1 LS-DYNA的来源及建模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28页 |
2.4.2 LS-DYNA中单元类型及算法的选取 | 第28-29页 |
2.4.3 LS-DYNA中时间积分和时步长的控制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地下结构数值分析中的边界和地震动输入方式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无反射边界 | 第31-33页 |
3.3 地震动输入方法与人工边界的相互影响 | 第33-37页 |
3.3.1 数值算例 | 第33-37页 |
3.4 与无反射边界相适应的地震动输入方法 | 第37-42页 |
3.4.1 地震波场的分解 | 第37-38页 |
3.4.2 无反射边界上各边界的波动输入 | 第38-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LS-DYNA二次开发的地震动输入 | 第43-48页 |
4.1 基于LS-DYNA的二次开发 | 第43-44页 |
4.1.1 利用LS-DYNA进行二次开发的相关介绍 | 第43-44页 |
4.1.2 LS-DYNA进行二次开发的条件及步骤 | 第44页 |
4.2 用户自定义进行等效节点力的施加 | 第44-45页 |
4.2.1 用户接口关键字输入 | 第45页 |
4.2.2 子程序修改 | 第45页 |
4.3 算例验证 | 第45-47页 |
4.3.1 等效节点荷载计算框架及子例程序编写 | 第45-46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地下结构的振动特点 | 第48-54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地下结构与地上结构振动特性的比较 | 第48-50页 |
5.3 结构刚度对结构振动特点的作用 | 第50-51页 |
5.4 结构上覆土层厚度对结构振动特性的作用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原型地铁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54-71页 |
6.1 引言 | 第54页 |
6.2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4-60页 |
6.2.1 计算模型及材料选取 | 第54-55页 |
6.2.2 边界和地震动输入 | 第55-58页 |
6.2.3 本章计算中的基本假定 | 第58-59页 |
6.2.4 典型的监测点及监测单元 | 第59-60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60-70页 |
6.3.1 加速度分析 | 第60-63页 |
6.3.2 应变分析 | 第63-67页 |
6.3.3 位移分析 | 第67-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