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服装轰燃实验冷却阶段表面温度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标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技术路线第11-12页
2 相关研究方法及理论第12-24页
    2.1 热传递原理第12-14页
        2.1.1 热传导第12-13页
        2.1.2 热对流第13页
        2.1.3 热辐射第13-14页
    2.2 皮肤传热与烧伤第14-16页
        2.2.1 Pennes 生物传热模型第14-15页
        2.2.2 皮肤烧伤评估第15-16页
    2.3 热防护性能测评第16-18页
        2.3.1 闪火法测试(TPP)第16页
        2.3.2 热辐射法测试(RPP)第16页
        2.3.3 燃烧假人系统第16-18页
    2.4 织物传热模型第18-21页
        2.4.1 Torvi 模型第18-19页
        2.4.2 Gibson 模型第19-20页
        2.4.3 Song 模型第20-21页
    2.5 表面温度的测量方法第21-22页
    2.6 衣下空间第22-24页
        2.6.1 衣下空间的测量第22-23页
        2.6.2 衣下间隙的获取第23-24页
3 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第24-31页
    3.1 实验样本第24-25页
        3.1.1 面料样本第24页
        3.1.2 服装样本第24-25页
    3.2 实验方案设计第25-27页
        3.2.1 实验框架第25-26页
        3.2.2 实验方案第26-27页
    3.3 实验方法及指标第27-31页
        3.3.1 燃烧假人实验第27-28页
        3.3.2 红外热像测温第28-29页
        3.3.3 三维人体扫描第29-31页
4 表面温度及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31-36页
    4.1 服装表面温度与假人表面温度的关系第31-34页
        4.1.1 服装表面温度的变化第31-32页
        4.1.2 假人体表温度的变化第32-33页
        4.1.3 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4.2 表面温度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34-36页
        4.2.1 服装热防护性能实验结果第34-35页
        4.2.2 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5 表面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6-54页
    5.1 服装属性的影响第36-45页
        5.1.1 衣下间隙的测量结果及分析第36-38页
        5.1.2 衣下间隙的影响因素第38-40页
        5.1.3 衣下间隙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40-42页
        5.1.4 衣下间隙与假人体表温度的关系第42-44页
        5.1.5 衣下间隙与服装表面温度的关系第44-45页
        5.1.6 衣下间隙对服装表面温度和假人体表温度的综合作用第45页
    5.2 面料属性的影响第45-47页
        5.2.1 面料属性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45-46页
        5.2.2 面料属性与服装表面的关系第46-47页
        5.2.3 面料属性与假人体表温度的关系第47页
    5.3 人体属性的影响第47-51页
        5.3.1 假人姿态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47-48页
        5.3.2 假人活动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48-49页
        5.3.3 假人姿态及活动与服装表面温度的关系第49-50页
        5.3.4 假人姿态及活动与假人体表温度的关系第50-51页
    5.4 环境属性的影响第51-54页
        5.4.1 闪火暴露时间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第51-52页
        5.4.2 闪火暴露时间与服装表面温度的关系第52-53页
        5.4.3 闪火暴露时间与假人体表温度的关系第53-54页
6 “服装 ——人体”的传热经验模型第54-62页
    6.1 服装及人体的散热第54-57页
    6.2 经验模型的建立第57-60页
        6.2.1 经验模型的探索第57-58页
        6.2.2 经验模型的优化第58-60页
    6.3 经验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第60-6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7.1 结论第62-6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菌肥对铅污染土壤中玉米生物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碱减量加工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