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共享单车:当代“共享经济”推动下的产品创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共享单车的诞生及其概念厘定 | 第16-19页 |
一、共享单车从创意到落地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二、相关核心概念的厘定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共享单车的认知属性利于快速传播 | 第19-27页 |
一、促销激励与品牌符号化的相对优势 | 第19-23页 |
二、“低碳”“共享”“需求”与共享单车的兼容性 | 第23-25页 |
三、共享单车操作方法的简易性 | 第25页 |
四、共享单车显著的可试验性 | 第25-26页 |
五、产品本身的可观察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多重路径:共享单车快速传播中的媒介渠道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产品即讯息:产品本身承担传播任务 | 第27-31页 |
一、好产品会“自传播” | 第27-30页 |
二、产品更迭增强用户黏度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媒体传播渠道:共享单车快速传播的“速效药” | 第31-38页 |
一、新媒体的精准同步传播 | 第31-35页 |
二、传统媒体的监督与剖析 | 第35-38页 |
第三节 人际沟通渠道:共享单车快速传播的“发酵剂” | 第38-43页 |
一、面对面传播的双向交流 | 第38-40页 |
二、社交媒介的互动交流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扩散历程:共享单车快速传播的时间段审视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快速传播过程 | 第43-49页 |
一、萌芽期:从需求向创新出发 | 第45-46页 |
二、初创期:社群媒体的舆论引导 | 第46-47页 |
三、爆发期:明星代言拉动“粉丝”经济 | 第47-48页 |
四、优化期:“不协调”纠正迫在眉睫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创新—决策的快速传播过程 | 第49-57页 |
一、认知阶段—大众媒体对知晓过程的重要性 | 第50-51页 |
二、说服阶段—人际沟通提供“私人化”解答路径 | 第51-53页 |
三、决策阶段—感知风险影响个人判断选择 | 第53-54页 |
四、执行阶段—行为改变需要时间积淀 | 第54-55页 |
五、确认阶段—专注产品才能留住用户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产品采纳:共享单车扩散进程中的“接受”分析 | 第57-70页 |
第一节 共享单车扩散进程中的采用者分期 | 第57-65页 |
一、创新先驱者—创新思想的“把关人” | 第58-59页 |
二、早期采用者—社会体系中心的“意见领袖” | 第59-61页 |
三、早期大众—深思熟虑的口碑传播者 | 第61-62页 |
四、后期大众—沉默的大多数 | 第62-64页 |
五、落后者—传统保守的“遁世者”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影响采用者对共享单车“接受”的因素 | 第65-70页 |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鸿沟差距 | 第65-67页 |
二、个性及价值观对采用者的影响 | 第67-68页 |
三、个人媒介素养的差异性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辩证视阈:共享单车快速传播的双重影响 | 第70-79页 |
第一节 正面效应:提供快速传播的范式蓝本 | 第70-73页 |
一、产品为本源:快速传播的扎根基础 | 第70-71页 |
二、受众是核心:快速传播的实质要义 | 第71-73页 |
三、渠道多样化:快速传播的媒介路径 | 第73页 |
第二节 负面效应:盲求传播速度,不顾社会效益 | 第73-79页 |
一、快速传播与管理维护脱节 | 第73-75页 |
二、快速传播与企业自身实力脱节 | 第75-76页 |
三、快速传播与社会公共利益脱节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附录一: 《关于共享单车接触及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84-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