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文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1章 魏礼生平经历及经世思想 | 第16-37页 |
1.1 魏礼生平及社会经历 | 第16-19页 |
1.2 “文以载道”到“文以经世”的转变 | 第19-37页 |
1.2.1 “实学”与“古礼”的尊崇 | 第20-25页 |
1.2.2 “格物”与“致知”的改良 | 第25-30页 |
1.2.3 “志士”眼界下的“救亡” | 第30-37页 |
第2章 魏礼诗歌思想 | 第37-61页 |
2.1 诗道性情 | 第37-44页 |
2.1.1 性情之“真” | 第38-41页 |
2.1.2 性情之“正” | 第41-44页 |
2.2 诗记史实 | 第44-50页 |
2.2.1 “崇杜” | 第45-47页 |
2.2.2 “纪行诗”下的社会现实 | 第47-50页 |
2.3 诗体与诗品 | 第50-55页 |
2.3.1 多样诗体 | 第51-53页 |
2.3.2 “人品”即“诗品” | 第53-55页 |
2.4 诗法与诗道 | 第55-61页 |
2.4.1 “变”视野下的“无法”与“有法” | 第56-58页 |
2.4.2 “真朴” | 第58-61页 |
第3章 魏礼的古文思想 | 第61-84页 |
3.1 “有我”与理、识、情的联系 | 第61-67页 |
3.1.1 “有我”之“理” | 第63-64页 |
3.1.2 “有我”之“识” | 第64-65页 |
3.1.3 “有我”之“情” | 第65-67页 |
3.2 以“立言”使“文以致用” | 第67-71页 |
3.2.1 “立言”的不朽追求 | 第68-69页 |
3.2.2 “理道”与“有用”的结合 | 第69-71页 |
3.3 以真为本的“奇”文法 | 第71-80页 |
3.3.1 “奇”与“识” | 第73-75页 |
3.3.2 “奇”与“真” | 第75-77页 |
3.3.3 “奇”与“实” | 第77-80页 |
3.4 以“实用”为主的文道观 | 第80-84页 |
3.4.1 多样文体下的实用理念 | 第80-82页 |
3.4.2 “术”中的突破性理念 | 第82-84页 |
第4章 魏礼文学思想的成就与地位 | 第84-101页 |
4.1 易堂“真气”与“真我”的延展 | 第84-89页 |
4.1.1 易堂“真气”中的气节承继 | 第84-86页 |
4.1.2 “小三魏”对“真我”的认知 | 第86-88页 |
4.1.3 “经世致用”助力经学与史学的发展 | 第88-89页 |
4.2 遗民思潮与地域文学下的闪光点 | 第89-93页 |
4.2.1 南明文学创作下的缩影 | 第90-91页 |
4.2.2 文学群体间的交流与创作 | 第91-93页 |
4.3 传统观念下的束缚与不足 | 第93-101页 |
4.3.1 文学传统观念的滞后 | 第93-96页 |
4.3.2 伦理观念的桎梏 | 第96-99页 |
4.3.3 理学语境下的排斥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