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 1.2 松香概述 | 第15-19页 | 
| 1.2.1 松脂和松香 | 第15-16页 | 
| 1.2.2 松香改性 | 第16-17页 | 
| 1.2.3 松香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3 废FCC触媒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3.1 废FCC触媒的产生 | 第19-20页 | 
| 1.3.2 国内外废FCC触媒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1.4 超/亚临界流体 | 第20-22页 | 
| 1.4.1 超/亚临界流体概述 | 第20-21页 | 
| 1.4.2 超/亚临界流体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1.5 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 | 第22-23页 | 
| 1.5.1 浸渍法概述 | 第22-23页 | 
| 1.5.2 浸渍法制备负载型氧化锌催化剂 | 第23页 | 
| 1.6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 | 第25-38页 | 
| 2.1 引言 | 第25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 2.2.2 设备与仪器 | 第26页 |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 2.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27-28页 | 
| 2.2.5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28页 | 
| 2.2.6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2.3.1 单因素实验 | 第29-32页 | 
| 2.3.2 催化剂表征 | 第32-36页 |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松香催化甲酯化反应过程优化 | 第38-61页 |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39页 | 
| 3.2.2 设备与仪器 | 第39页 | 
| 3.2.3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3.2.4 松香催化甲酯化 | 第40页 | 
| 3.2.5 原料与产物分析 | 第40-41页 | 
| 3.2.6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41页 | 
| 3.2.7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8页 |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42-48页 | 
| 3.3.2 催化剂的寿命研究 | 第48-49页 | 
| 3.3.3 响应面实验优化结果 | 第49-58页 | 
| 3.4 原料和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58-59页 | 
| 3.4.1 松香原料与松香甲酯的FT-IR表征分析 | 第58-59页 | 
| 3.4.2 松香原料与松香甲酯的ICP-AES表征分析 | 第59页 |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松香催化甲酯化反应动力学 | 第61-75页 | 
| 4.1 引言 | 第61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61-62页 | 
| 4.2.2 样品分析 | 第62-63页 | 
| 4.2.3 传质过程分析 | 第63-65页 | 
| 4.2.4 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65-67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 4.3.1 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67-71页 | 
| 4.3.2 动力学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 第71-73页 | 
| 4.3.3 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73-74页 |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