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三农”的内涵 | 第16页 |
2.2 信贷产品创新的内涵 | 第16-17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3.1 金融产品创新理论 | 第17-18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3.3 市场细分理论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现状 | 第20-36页 |
3.1 A行F分行概况 | 第20-23页 |
3.2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设计流程 | 第23-24页 |
3.3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规模、结构和成效分析 | 第24-32页 |
3.3.1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规模分析 | 第24-28页 |
3.3.2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结构分析 | 第28-31页 |
3.3.3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成效分析 | 第31-32页 |
3.4 产品分析—以“精准扶贫快捷贷”为例 | 第32-36页 |
第四章 A行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环境分析 | 第36-44页 |
4.1 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内部竞争优势分析 | 第36-37页 |
4.1.1 支农经验丰富优势 | 第36页 |
4.1.2 “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优势 | 第36页 |
4.1.3 “三农”组织架构合理,人才选拔机制健全优势 | 第36-37页 |
4.2 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内部竞争劣势分析 | 第37-38页 |
4.2.1 产品创新前期调研不充分,缺乏需求分析 | 第37页 |
4.2.2 创新产品结构、种类失衡 | 第37-38页 |
4.2.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 | 第38页 |
4.3 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外部机遇分析 | 第38-41页 |
4.3.1 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 第38-39页 |
4.3.2 技术进步为产品创新带来机遇 | 第39页 |
4.3.3 产品创新担保问题解决进程推进,产品风险管理优化 | 第39页 |
4.3.4 经济社会发展为信贷产品提供创新方向 | 第39-41页 |
4.4 F分行“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外部威胁分析 | 第41-43页 |
4.4.1 同业间竞争加剧 | 第41-42页 |
4.4.2 “三农”信贷创新产品易模仿 | 第42页 |
4.4.3 “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环境限制 | 第42页 |
4.4.4 政府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落实难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推动F分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具体对策 | 第44-49页 |
5.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地方和国家“三农”发展创新产品 | 第44-47页 |
5.1.1 细分农村客户群体,优化前期调研 | 第44-45页 |
5.1.2 立足地方发展特点,优化“三农”信贷产品投放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5.1.3 贴合政策导向,与时俱进地创新“三农”信贷产品 | 第46-47页 |
5.2 展开外部合作,共同创新“三农”信贷产品 | 第47-48页 |
5.2.1 推进同业合作,降低产品同质性,弱化信息不对称 | 第47页 |
5.2.2 加强异业交流,优化产品担保方式和风险管理 | 第47-48页 |
5.3 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优化 | 第48页 |
5.4 优化人力资源,提升激励力度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推动F分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具体对策合理性论证 | 第49-52页 |
6.1 推动F分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具体对策可行性分析 | 第49-50页 |
6.2 推动F分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具体对策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50页 |
6.3 推动F分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具体对策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 第50-5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