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风积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混凝土在抗碳化-冻融循环耦合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设计 | 第17-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2.2 风积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19-20页 |
2.3 试件的制作 | 第20-21页 |
2.4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4.1 试件成型和养护仪器 | 第21页 |
2.4.2 抗冻性试验 | 第21-22页 |
2.4.3 碳化试验 | 第22-23页 |
2.4.4 X射线衍射试验 | 第23页 |
2.4.5 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试验 | 第23页 |
2.5 核磁共振试验 | 第23-25页 |
2.5.1 核磁共振在多孔材料中的应用原理 | 第23-24页 |
2.5.2 核磁共振测试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5.3 核磁共振测量仪器 | 第25页 |
3 清水冻融和硫酸镁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 | 第25-45页 |
3.1 风积沙混凝土在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 第26-34页 |
3.1.1 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 第26-27页 |
3.1.2 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第27-28页 |
3.1.3 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 第28-34页 |
3.2 风积沙混凝土在硫酸镁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 第34-44页 |
3.2.1 硫酸镁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 第34-36页 |
3.2.2 硫酸镁冻融循环最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第36-37页 |
3.2.3 硫酸镁冻融循环最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 第37-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碳化-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第45-68页 |
4.1 试验制度与方法 | 第45-46页 |
4.2 风积沙混凝土在碳化-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 第46-56页 |
4.2.1 冻融-碳化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 第46-47页 |
4.2.2 冻融-碳化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第47页 |
4.2.3 冻融-碳化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 第47-56页 |
4.3 风积沙混凝土在碳化-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 | 第56-65页 |
4.3.1 碳化-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 第56-57页 |
4.3.2 碳化-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第57页 |
4.3.3 碳化-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 第57-65页 |
4.4 基于孔隙分量组合下的混凝土孔隙度研究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风积沙混凝土的渗透性与耐久性关系 | 第68-79页 |
5.1 混凝土渗透率研究现状 | 第68页 |
5.2 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及水力传导率 | 第68-69页 |
5.3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与水力传导率的关系 | 第69-70页 |
5.4 碳化-冻融循环和冻融-碳化作用下耐久性与水力传导率的关系 | 第70-71页 |
5.5 风积沙混凝土各定量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 第71-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