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引言 | 第12-21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2 羊柴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2.1.2 地形与地貌 | 第21-22页 |
| 2.1.3 气候与水文 | 第22页 |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22页 |
| 2.2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 2.3 试验设计 | 第22-24页 |
| 2.3.1 PP_(333)浓度对羊柴种子萌发特性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 2.3.2 PP_(333)浓度与蘸根时间交互对羊柴幼苗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 2.4 测量方法 | 第24-27页 |
| 2.4.1 萌发指标测定 | 第24-25页 |
| 2.4.2 生长指标测定 | 第25页 |
| 2.4.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25-27页 |
| 2.5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3 PP_(333)浓度对羊柴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1 对羊柴种子日发芽率的影响 | 第28页 |
| 3.2 对羊柴种子累积发芽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3 对羊柴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4 对羊柴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 PP_(333)浓度与蘸根时间交互对羊柴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1-36页 |
| 4.1 对羊柴幼苗株高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2 对羊柴幼苗基径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3 对羊柴幼苗分枝数的影响 | 第33-36页 |
| 5 PP_(333)浓度与蘸根时间交互对羊柴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6-67页 |
| 5.1 对羊柴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6-42页 |
| 5.1.1 对羊柴幼苗Pn日动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 5.1.2 对羊柴幼苗Tr日动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 5.1.3 对羊柴幼苗Gs的影响 | 第38-40页 |
| 5.1.4 对羊柴幼苗Ci的影响 | 第40-41页 |
| 5.1.5 对羊柴幼苗WUE日动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 5.2 对羊柴幼苗叶绿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2-49页 |
| 5.2.1 对羊柴幼苗qN的影响 | 第42-44页 |
| 5.2.2 对羊柴幼苗qP的影响 | 第44-45页 |
| 5.2.3 对羊柴幼苗ETR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2.4 对羊柴幼苗ΦPSⅡ的影响 | 第46-47页 |
| 5.2.5 对羊柴幼苗Fv/Fm的影响 | 第47-49页 |
| 5.3 对羊柴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 5.3.1 对羊柴幼苗POD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5.3.2 对羊柴幼苗SOD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 5.3.3 对羊柴幼苗CAT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4 对羊柴幼苗应激性指标的影响 | 第53-56页 |
| 5.4.1 对羊柴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4.2 对羊柴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 5.5 对羊柴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6-61页 |
| 5.5.1 对羊柴幼苗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 5.5.2 对羊柴幼苗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5.5.3 对羊柴幼苗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 5.5.4 对羊柴幼苗叶a/叶b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5.6 对羊柴幼苗主成分分析 | 第61-67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7-70页 |
| 6.1 讨论 | 第67-68页 |
| 6.2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