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玉米耐旱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玉米回交导入法在玉米耐旱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玉米耐旱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4 玉米耐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4.1 形态结构指标 | 第12-13页 |
1.2.4.2 光合特性指标 | 第13页 |
1.2.4.3 产量指标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6-19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6-18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2.3 土壤含水量 | 第18-19页 |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1页 |
2.3.1 生长季节气象要素 | 第19页 |
2.3.2 土壤基础肥力 | 第19页 |
2.3.3 生育进程及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19页 |
2.3.4 叶片光合速率 | 第19页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19-20页 |
2.3.6 叶绿素含量(SPAD值) | 第20页 |
2.3.7 土壤含水量 | 第20页 |
2.3.8 室内调查项目与方法 | 第20页 |
2.3.9 指标耐旱系数(DTC) | 第20页 |
2.3.10 指标隶属函数值 | 第20-21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7页 |
3.1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主要形态、光合、产量性状分析 | 第22-33页 |
3.1.1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3.1.2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6页 |
3.1.3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6-28页 |
3.1.4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各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3.1.5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耐旱性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3.1.6 不同年份BC_1F_4和BC_1F_5产量的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3.2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主要形态、光合、产量性状分析 | 第33-47页 |
3.2.1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3-35页 |
3.2.2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9页 |
3.2.3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2页 |
3.2.4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各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3.2.5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耐旱性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3.2.6 同一年份玉米自交系、BC_1F_4与BC_1F_5产量的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7-51页 |
4.1 讨论 | 第47-49页 |
4.1.1 玉米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耐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47-48页 |
4.1.2 玉米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的耐旱性评价 | 第48-49页 |
4.2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