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临床观察 | 第11-2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2 研究资料 | 第11-15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 2.2 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 2.2.1 研究设计 | 第11页 |
| 2.2.2 样本量估计 | 第11-12页 |
| 2.2.3 随机分组方法 | 第12页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4页 |
| 2.3.1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2.3.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 2.3.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2.3.4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 2.3.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4页 |
| 2.3.6 病例终止标准 | 第14页 |
| 2.4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 2.4.1 药物及器材 | 第14页 |
| 2.4.2 换药方法 | 第14-15页 |
| 2.4.3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 第15页 |
| 2.4.4 注意事项 | 第15页 |
| 3 临床疗效观察 | 第15-19页 |
| 3.1 观察指标 | 第15-17页 |
| 3.1.1 一般指标 | 第16页 |
| 3.1.2 溃疡局部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 3.1.3 创面愈合率 | 第17页 |
| 3.1.4 治疗组溃疡面分泌物细菌培养 | 第17页 |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18页 |
| 3.2.1 体征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3.2.2 创面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18页 |
| 3.4 依从性评价 | 第18页 |
| 3.5 不良反应 | 第18页 |
| 3.6 统计方法 | 第18-19页 |
| 4 统计结果 | 第19-29页 |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9页 |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9-21页 |
| 4.2.1 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 第19-20页 |
| 4.2.2 入组患者病因比较 | 第20页 |
| 4.2.3 入组患者溃疡部位比较 | 第20-21页 |
| 4.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比较 | 第21-27页 |
| 4.3.1 两组病例体征积分比较 | 第21-25页 |
| 4.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创面面积疗效比较 | 第25-27页 |
| 4.3.3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泌物培养结果比较 | 第27页 |
| 4.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7-29页 |
| 典型病例 | 第29-42页 |
| 5 讨论 | 第30-39页 |
| 5.1 好发老年人 | 第30-31页 |
| 5.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第31页 |
| 5.3 传统医学对本病认识 | 第31-32页 |
| 5.4 本研究特点 | 第32-36页 |
| 5.4.1 体现的中医治疗思路 | 第32-34页 |
| 5.4.2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讨论 | 第34-35页 |
| 5.4.3 治疗组药物皮粘散讨论 | 第35页 |
| 5.4.4 皮损面积测算具有精准性 | 第35-36页 |
| 5.5 组方分析 | 第36-38页 |
| 5.6 方中诸药的现代医疗研究 | 第38-39页 |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 6.1 疗效分析 | 第39页 |
| 6.2 创面体征、面积治疗前后组间分析 | 第39-40页 |
| 6.3 创面积分组内分析 | 第40页 |
| 6.4 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 第40页 |
| 6.5 治疗组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分析 | 第40页 |
| 6.6 治疗组无效病例分析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文献综述 | 第50-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一 | 第64-68页 |
| 附录二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