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符号列表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2页 |
1.1.1 我国谷物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1.2 谷物水分含量检测的意义 | 第21-22页 |
1.2 无损检测技术在谷物品质检测上的应用 | 第22-24页 |
1.2.1 常见的无损检测技术 | 第22页 |
1.2.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流程 | 第22-24页 |
1.3 谷物品质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3.1 介电特性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9-30页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3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第32-48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37页 |
2.1.1 光谱仪简介 | 第32-34页 |
2.1.2 理化分析仪简介 | 第34-37页 |
2.2 软件介绍 | 第37-42页 |
2.2.1 InProcess软件介绍 | 第37-40页 |
2.2.2 GRAMS Suite软件介绍 | 第40页 |
2.2.3 TQ Analyst软件介绍 | 第40-41页 |
2.2.4 MATLAB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第43-47页 |
2.4.1 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2.4.2 异常样本判别方法 | 第44-45页 |
2.4.3 样本集划分方法 | 第45-46页 |
2.4.4 定量模型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谷物厚度对水分近红外光谱检测精度的影响研究 | 第48-65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谷物水分含量静态检测实验研究 | 第48-62页 |
3.2.1 样本预处理 | 第48-49页 |
3.2.2 近红外光谱采集与理化实验 | 第49-53页 |
3.2.3 异常样本剔除 | 第53-57页 |
3.2.4 光谱预处理 | 第57-59页 |
3.2.5 样本集划分 | 第59-60页 |
3.2.6 谷物水分含量的PLSR建模分析 | 第60-62页 |
3.3 谷物水分含量最小检测厚度研究 | 第62-64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3.3.2 谷物水分含量最小检测厚度的确定及结果讨论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机载式谷物品质实时检测系统原理样机的设计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机载式谷物品质实时检测系统原理样机的结构设计 | 第66-79页 |
4.2.1 机载式谷物品质实时检测系统原理样机的整体结构 | 第66-68页 |
4.2.2 谷物检测通道 | 第68-72页 |
4.2.3 光谱仪采集触发单元 | 第72-74页 |
4.2.4 光谱仪检测单元 | 第74-75页 |
4.2.5 控制系统单元 | 第75-78页 |
4.2.6 粮箱单元 | 第78-79页 |
4.3 机载式谷物品质实时动态检测方法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谷物水分含量动态检测模型研究 | 第81-90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谷物水分含量动态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81-86页 |
5.2.1 样本预处理 | 第81-82页 |
5.2.2 近红外光谱采集与理化实验 | 第82-83页 |
5.2.3 建模预处理 | 第83-84页 |
5.2.4 谷物水分含量的PLSR建模分析 | 第84-86页 |
5.3 谷物水分含量动态检测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86-89页 |
5.3.1 样本预处理 | 第86页 |
5.3.2 谷物水分含量动态检测验证与理化实验 | 第86-88页 |
5.3.3 谷物水分含量动态检测模型验证 | 第88-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1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