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氮掺杂多孔碳负载的铜铈催化剂在优先氧化CO中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27页
    1.1 燃料电池的发展背景第11-15页
        1.1.1 氢能第11-12页
        1.1.2 氢燃料电池第12-13页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3-14页
        1.1.4 富氢气氛中一氧化碳优先氧化第14-15页
    1.2 用于CO-PROX的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5-21页
        1.2.1 铂系贵金属催化剂第16-18页
        1.2.2 金基贵金属催化剂第18-20页
        1.2.3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20-21页
    1.3 金属-有机骨架基碳纳米材料第21-24页
        1.3.1 MOF基碳纳米材料催化剂的概述第21-22页
        1.3.2 沸石咪唑基多孔碳简述第22-24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4-27页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页
        1.4.3 论文的创新点第25-27页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征与实验设备第27-31页
    2.1 实验试剂第27页
    2.2 实验设备第27-28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第28-31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8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8页
        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8-29页
        2.3.4 N_2-吸附-脱附测试(N_2adsorption-desorption)第29页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测试(H_2-TPR)第29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第29页
        2.3.7 拉曼能谱测试第29页
        2.3.8 热重测试(TGA)第29页
        2.3.9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29-31页
第三章 不同铜铈比对CuCe/NPC催化剂用于CO-PROX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催化剂制备第31-33页
        3.2.1 ZIF-8模板和多孔碳(NPC)的制备第31-32页
        3.2.2 催化剂的制备第32-33页
    3.3 结果分析第33-43页
        3.3.1 SEM结果分析第33-35页
        3.3.2 TEM结果分析第35-36页
        3.3.3 XRD结果分析第36-38页
        3.3.4 N_2吸附-脱附结果分析第38-39页
        3.3.5 XPS结果分析第39-43页
    3.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43-44页
        3.4.1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43-44页
    3.5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探究热处理中NPC对负载氧化物的影响以及对CO-PROX性能的研究第45-62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催化剂制备第45-46页
        4.2.1 ZIF-8模板和多孔碳(NPC)的制备第45-46页
        4.2.2 催化剂的制备第46页
    4.3 结果分析第46-58页
        4.3.1 SEM结果分析第46-48页
        4.3.2 TEM结果分析第48-49页
        4.3.3 XRD结果分析第49-51页
        4.3.4 拉曼光谱结果分析第51-52页
        4.3.5 N_2-吸附-脱附结果分析第52-53页
        4.3.6 H_2-TPR结果分析第53-55页
        4.3.7 XPS结果分析第55-58页
    4.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58-61页
        4.4.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58-59页
        4.4.2 H_2O和CO_2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4.5 结论第61-62页
第五章 多种3D结构多孔碳负载的铜铈催化剂对CO-PROX性能的影响第62-80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催化剂制备第62-64页
        5.2.1 ZIF模板和多孔碳的制备第62-64页
        5.2.2 催化剂的制备第64页
    5.3 结果分析第64-77页
        5.3.1 SEM和TEM结果分析第64-66页
        5.3.2 XRD结果分析第66-67页
        5.3.3 热重分析第67-68页
        5.3.4 拉曼结果分析第68-69页
        5.3.5 N_2-吸附脱附结果分析第69-71页
        5.3.6 XPS结果分析第71-77页
    5.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77-78页
        5.4.1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77-78页
    5.5 结论第78-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全文总结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2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石墨烯在弹性体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硼烷氨高效放氢导向的负载型金属光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