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 | 第12页 |
1.1.2 珠三角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先行意义 | 第12页 |
1.1.3 乡村聚落演化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历时性乡村聚落演变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3.2 珠三角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研究 | 第16-19页 |
1.3.3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 第20-21页 |
1.7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传统乡村聚落变革的序章 | 第23-43页 |
2.1 传统农业时期南社村聚落演变的起点(明清-民国) | 第23-34页 |
2.1.1 区位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2.1.2 宏观:传统聚落用地组成结构 | 第25-26页 |
2.1.3 中观:聚落公共空间与街巷体系 | 第26-31页 |
2.1.4 微观:传统时期民居建筑形态 | 第31-34页 |
2.2 制度变迁时期南社村聚落建设的徘徊(1949-1978) | 第34-42页 |
2.2.1 土地改革的实施与农村经济的徘徊 | 第34-38页 |
2.2.2 宏观:聚落外围生态格局的改变 | 第38-40页 |
2.2.3 中观:聚落公共空间发生功能消解 | 第40-41页 |
2.2.4 微观:聚落居住建设停滞不前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工业起步下的乡村转型(1978年-1992年) | 第43-65页 |
3.1 改革开放与工业进村 | 第43-46页 |
3.1.1 农村经济改革的起步 | 第43-44页 |
3.1.2 三来一补企业入驻乡村 | 第44-45页 |
3.1.3 村级自治体制的建立 | 第45页 |
3.1.4 居住建设需求的出现 | 第45-46页 |
3.2 宏观:耕地类型转变与建设用地扩张 | 第46-53页 |
3.2.1 耕作用地类型的转变 | 第46-47页 |
3.2.2 部分农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 | 第47-49页 |
3.2.3 居住用地就近衍生与分阶段建设 | 第49-53页 |
3.3 中观:居住区的肌理变化与功能更新 | 第53-60页 |
3.3.1 以横巷为重的街巷布局形式 | 第53-57页 |
3.3.2 传统居住区工业功能的植入 | 第57-59页 |
3.3.3 公共空间的功能恢复与重置 | 第59-60页 |
3.4 微观:民居建筑对传统风貌的延续与演化 | 第60-64页 |
3.4.1 1980s初期坡顶民居的风格延续 | 第60-62页 |
3.4.2 1980s末期平顶楼房的过渡演化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城镇化冲击下的乡村剧变(1992年至今) | 第65-104页 |
4.1 多元因素主导的乡村城镇化进程 | 第65-68页 |
4.1.1 经济加速与产业升级 | 第65-66页 |
4.1.2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 第66-67页 |
4.1.3 遗产保护意识的深化 | 第67-68页 |
4.2 宏观:整体用地格局的迅速改变 | 第68-78页 |
4.2.1 工商业用地的迅猛扩张 | 第68-70页 |
4.2.2 耕地减少与村域范围缩减 | 第70-71页 |
4.2.3 居住用地的二元社区化 | 第71-77页 |
4.2.4 古村地块的保护和利用 | 第77-78页 |
4.3 中观:肌理秩序化与公共空间重构 | 第78-91页 |
4.3.1 新型工业区肌理的产生 | 第78-79页 |
4.3.2 新居住区街巷格局规整化 | 第79-84页 |
4.3.3 古村祠庙空间的功能重构 | 第84-86页 |
4.3.4 新兴公共空间的多元散布 | 第86-91页 |
4.4 微观:建筑形态传统地域性格的丧失 | 第91-103页 |
4.4.1 逐步丢失传统特色的村民自住宅 | 第91-98页 |
4.4.2 呈现商住特点的出租屋建筑 | 第98-100页 |
4.4.3 规模体量宏大的工商业建筑 | 第100-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从南社个案到珠三角区域 | 第104-121页 |
5.1 珠三角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演化共性规律的总结 | 第104-109页 |
5.1.1 宏观:土地利用变化 | 第105-106页 |
5.1.2 中观:街巷肌理变化 | 第106-107页 |
5.1.3 微观:建筑形态变化 | 第107-109页 |
5.2 珠三角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现代演化机制的探讨 | 第109-112页 |
5.2.1 经济因素 | 第109-110页 |
5.2.2 制度因素 | 第110-111页 |
5.2.3 社会因素 | 第111页 |
5.2.4 文化因素 | 第111-112页 |
5.3 珠三角传统乡村聚落现代演化过程积累的问题 | 第112-117页 |
5.3.1 生态格局遭受破坏 | 第112-114页 |
5.3.2 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 第114-115页 |
5.3.3 传统聚落特色丢失 | 第115-116页 |
5.3.4 社区二元关系复杂 | 第116-117页 |
5.4 未来珠三角地区传统乡村建设的建议 | 第117-119页 |
5.4.1 调整用地布局,重构生态平衡 | 第117-118页 |
5.4.2 合理用地开发,提高用地效率 | 第118页 |
5.4.3 传承乡村文化,引导自主建设 | 第118-119页 |
5.4.4 构建新型社区,促进本外融合 | 第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件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