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6页 |
| 1.2.1 传质模型研究 | 第12-13页 |
| 1.2.2 增氧效果 | 第13-14页 |
| 1.2.3 最优运行效果设计 | 第14-15页 |
| 1.2.4 增氧效率 | 第15页 |
| 1.2.5 预测模型 | 第15-16页 |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9页 |
| 第2章 水体增氧理论模型 | 第19-25页 |
| 2.1 经典的相际传质理论 | 第19-23页 |
| 2.1.1 单膜模型 | 第20页 |
| 2.1.2 双膜理论 | 第20-21页 |
| 2.1.3 浅渗理论 | 第21-22页 |
| 2.1.4 表面更新理论 | 第22-23页 |
| 2.2 扩散理论 | 第23-25页 |
| 2.2.1 分子扩散 | 第23页 |
| 2.2.2 紊动扩散 | 第23-25页 |
| 第3章 水体内部氧传质与水表面氧传质 | 第25-39页 |
| 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5-27页 |
| 3.1.1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 3.1.2 试验内容 | 第26页 |
| 3.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3.2 计算方法 | 第27-30页 |
| 3.2.1 ASCE模型 | 第27-28页 |
| 3.2.2 两区传质模型 | 第28-30页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 3.3.1 曝气流量、水深对水体内部与水表面的氧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32-36页 |
| 3.3.2 水体内部氧传质与水表面氧传质对总传质的贡献 | 第36-37页 |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气泡区与非气泡区的氧利用率 | 第39-61页 |
|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40-41页 |
| 4.2 计算方法 | 第41-47页 |
| 4.2.1 整个曝气池的总传质 | 第42页 |
| 4.2.2 气泡区的气泡-水界面传质 | 第42-45页 |
| 4.2.3 非气泡区的紊动扩散传质 | 第45-47页 |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 4.3.1 紊动扩散传质的存在 | 第47-51页 |
| 4.3.2 非气泡区紊动扩散传质氧的利用率的分析 | 第51-54页 |
| 4.3.3 影响总传质、增氧效率的关键因子 | 第54-59页 |
| 4.4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最优曝气管长度的确定 | 第61-68页 |
| 5.1 试验内容 | 第61页 |
| 5.2 计算方法 | 第61页 |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 5.3.1 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总的氧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1-63页 |
| 5.3.2 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总的氧利用率的影响 | 第63-66页 |
| 5.4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6章 曝气盘的最佳安装间隔 | 第68-74页 |
| 6.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68页 |
| 6.2 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 6.2.1 紊动扩散模型 | 第68页 |
| 6.2.2 紊动扩散浓度分布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 6.3.1 紊动扩散功率 | 第69-71页 |
| 6.3.2 曝气盘的最佳安装间隔分析 | 第71-72页 |
| 6.4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7章 氧体积传质系数与氧利用率的预测模型 | 第74-86页 |
| 7.1 试验内容 | 第74页 |
| 7.2 计算方法 | 第74-75页 |
|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85页 |
| 7.3.1 总的氧体积传质系数与总的氧利用率预测模型的理论 | 第75-77页 |
| 7.3.2 总的氧体积传质系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7-83页 |
| 7.3.3 总的氧利用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3-85页 |
| 7.4 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 附录 | 第98-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