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论文的意义和来源 | 第12-13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第16-27页 |
2.1 本系统建设要达到的目的 | 第16页 |
2.1.1 本系统建设基本目的 | 第16页 |
2.1.2 本系统建设的总体任务 | 第16页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6-18页 |
2.2.1 用户需求调查主要方式 | 第16-17页 |
2.2.2 数据要求 | 第17页 |
2.2.3 软件开发平台要求 | 第17页 |
2.2.4 外部接.需求 | 第17-18页 |
2.2.5 其他要求 | 第18页 |
2.3 功能性需求 | 第18-24页 |
2.3.1 功能划分 | 第19页 |
2.3.2 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管理需求 | 第19-20页 |
2.3.3 设备信息分析与统计需求 | 第20页 |
2.3.4 设备状态评价与决策需求 | 第20页 |
2.3.5 UML建模 | 第20-24页 |
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2.4.1 用户界面需求 | 第24页 |
2.4.2 软硬件环境需求 | 第24-25页 |
2.4.3 系统质量需求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 | 第27-44页 |
3.1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概述 | 第27-28页 |
3.1.1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概况 | 第27页 |
3.1.2 状态检修内容 | 第27-28页 |
3.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28-32页 |
3.2.1 硬件架构设计 | 第29页 |
3.2.2 通信部分设计 | 第29页 |
3.2.3 接口部分设计 | 第29-30页 |
3.2.4 软件部分设计 | 第30-32页 |
3.3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 第32-43页 |
3.3.1 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模块 | 第33-34页 |
3.3.2 设备信息分析与统计模块 | 第34-36页 |
3.3.3 设备状态评价与决策模块 | 第36-38页 |
3.3.4 软件设计数据库结构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第44-76页 |
4.1 系统开发方式 | 第44-46页 |
4.1.1 C/S模式 | 第44页 |
4.1.2 B/S模式 | 第44-46页 |
4.1.3 软件开发工具 | 第46页 |
4.2 硬件部分实现 | 第46-47页 |
4.3 标准与接.实现 | 第47-48页 |
4.4 数据库接.编程 | 第48-51页 |
4.5 状态检修系统的实现 | 第51-61页 |
4.5.1 建立统一设备数据平台 | 第51页 |
4.5.2 系统的实现 | 第51-61页 |
4.6 系统验证与界面 | 第61-64页 |
4.6.1 用户登录 | 第61页 |
4.6.2 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 第61-62页 |
4.6.3 离线数据管理 | 第62页 |
4.6.4 设备信息分析与统计 | 第62-63页 |
4.6.5 油色谱在线数据管理与查询 | 第63页 |
4.6.6 设备状态评价与决策 | 第63-64页 |
4.6.7 状态评价系统 | 第64页 |
4.7 系统测试 | 第64-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的应用 | 第76-80页 |
5.1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 第76页 |
5.2 设备信息标准化管理 | 第76-77页 |
5.3 提高人员素质及执行效率 | 第77页 |
5.4 状态检修系统的培训 | 第77-79页 |
5.4.1 培训对象 | 第77页 |
5.4.2 培训内容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对于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发展的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