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外治法(物理疗法)论文--推拿、按摩、捏积论文

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9-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16页
    2.1 现代医学方面主要的治疗措施第10-13页
        2.1.1 卧床休息,佩戴腰围第10页
        2.1.2 腰椎牵引第10-11页
        2.1.3 药物治疗第11-12页
        2.1.4 功能锻炼第12页
        2.1.5 物理治疗第12-13页
    2.2 祖国传统医学方面主要的治疗措施第13-16页
        2.2.1 针灸治疗第13页
        2.2.2 内服药物治疗第13页
        2.2.3 外用药物治疗第13-14页
        2.2.4 推拿治疗第14-15页
        2.2.5 养生功法第15-16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21页
    3.1 病例来源第16页
    3.2 诊断标准第16页
    3.3 纳入标准第16页
    3.4 排除标准第16-17页
        3.4.1 具有以下推拿治疗禁忌症之一的患者第16-17页
        3.4.2 具有以下影像学和症状特点的患者第17页
        3.4.3 治疗措施与统一标准不同的患者第17页
    3.5 病例脱落/中止标准第17页
    3.6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第17页
    3.7 随机化分组方法第17-18页
    3.8 按摩治疗方法第18-19页
        3.8.1 观察组按摩标准操作流程第18页
        3.8.2 对照组按摩标准操作流程第18-19页
    3.9 观察指标第19-20页
        3.9.1 临床疗效判定第19页
        3.9.2 VAS视觉模拟评分第19页
        3.9.3 JOA下腰痛量表评分第19页
        3.9.4 腰椎活动度第19-20页
        3.9.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第20页
        3.9.6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第20页
    3.10 统计分析方法第20-21页
4 研究结果第21-26页
    4.1 两组患者例数及性别、年龄分布第21页
    4.2 两组患者发病节段分布第21页
    4.3 两组患者疼痛部位分布第21-22页
    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第22页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第22页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第22-23页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第23-24页
        4.7.1 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活动度比较第23页
        4.7.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第23-24页
        4.7.3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第24页
        4.7.4 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比较第24页
    4.8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第24-25页
    4.9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第25-26页
5 结果分析第26-28页
    5.1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第26页
    5.2 VAS评分变化比较分析第26页
    5.3 JOA评分变化比较分析第26页
    5.4 腰椎活动度变化比较分析第26-27页
    5.5 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分析第27页
    5.6 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第27-28页
6 讨论第28-35页
    6.1 关于阿是穴第28-29页
        6.1.1 阿是穴的来源第28页
        6.1.2 阿是穴的意义与研究进展第28页
        6.1.3 阿是穴的局限性第28-29页
    6.2 关于原始点第29页
    6.3 阿是穴经线的提出第29-30页
    6.4 阿是穴经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第30-32页
        6.4.1 祖国医学理论依据第30-31页
        6.4.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第31-32页
    6.5 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第32-35页
        6.5.1 阿是穴经线按摩的综合疗效优于常规按摩第32页
        6.5.2 阿是穴经线按摩更加安全实用第32页
        6.5.3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简”第32-33页
        6.5.4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便”第33页
        6.5.5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验”第33-34页
        6.5.6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廉”第34-35页
7 结论第35-36页
8 问题与展望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致谢第42-4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3-44页
附件第44-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气超细颗粒物急性暴露致血管损伤的毒性效应研究
下一篇:改良太极“云手”联合头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