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读法 | 第16页 |
二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 第16-17页 |
三 实证分析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理性生态人的内涵 | 第18-38页 |
第一节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资源 | 第19-28页 |
一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第19-24页 |
二 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4-2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生态人格价值指向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第28-30页 |
一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第28-30页 |
第三节 理性生态人概念的界定 | 第30-34页 |
一 “经济人” | 第30-31页 |
二 理性生态人 | 第31-34页 |
第四节 理性生态人的基本内涵 | 第34-38页 |
一 生态意识 | 第34-35页 |
二 生态良知 | 第35-36页 |
三 生态理性 | 第36页 |
四 生态人格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培养理性生态人是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 第38-46页 |
第一节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38-40页 |
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 第38-39页 |
二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国外生态文明教育 | 第40-43页 |
一 德国的生态文明教育 | 第40-42页 |
二 瑞典的生态文明教育 | 第42页 |
三 法国的生态文明教育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 第43-46页 |
一 高校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 | 第43-44页 |
二 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建构 | 第44-45页 |
三 高校实现理性生态人的塑造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培养理性生态人的原则和路径 | 第46-58页 |
第一节 高校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意义 | 第46-49页 |
一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的提升 | 第46-47页 |
二 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 第47-4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高校培养理性生态人的原则 | 第49-52页 |
一 人文性原则 | 第49-50页 |
二 时代性原则 | 第50-51页 |
三 实践性原则 | 第51页 |
四 持续性原则 | 第51-52页 |
第三节 高校培养理性生态人的途径 | 第52-58页 |
一 生态教育课程多元化 | 第52-54页 |
二 探究式生态教学方法 | 第54-55页 |
三 生态实践体验与感悟 | 第55-56页 |
四 生态文化氛围营造法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