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应用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 第12页 |
1.1.2 我国现阶段对住宅的需求 | 第12-13页 |
1.1.3 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 第13-14页 |
1.1.4 国家政策鼓励支持 | 第14页 |
1.2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4-20页 |
1.2.1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2.2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 钢结构住宅的应用状况 | 第22-46页 |
2.1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建设情况 | 第22-23页 |
2.2 我国常用钢结构住宅体系 | 第23-31页 |
2.2.1 主体钢结构体系 | 第23-26页 |
2.2.2 围护结构体系 | 第26-29页 |
2.2.3 楼(屋)盖结构体系 | 第29-31页 |
2.3 影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问题 | 第31-45页 |
2.3.1 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2.3.2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2.3.3 建筑与结构相配合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2.3.4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中高层钢结构住宅案例分析 | 第46-70页 |
3.1 建筑设计 | 第46-50页 |
3.1.1 平面设计 | 第46-49页 |
3.1.2 立面设计 | 第49-50页 |
3.2 结构设计 | 第50-60页 |
3.2.1 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50-51页 |
3.2.2 围护体系的选择 | 第51-52页 |
3.2.3 结构布置方案及构件尺寸设计 | 第52-55页 |
3.2.4 结构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3.2.5 节点设计 | 第59-60页 |
3.3 建筑与结构交互设计 | 第60-63页 |
3.3.1 抗侧力构件的合理插入 | 第60-61页 |
3.3.2 钢柱的隐蔽 | 第61-62页 |
3.3.3 钢梁的隐蔽 | 第62-63页 |
3.4 经济技术分析 | 第63-67页 |
3.4.1 工程造价分析 | 第63-66页 |
3.4.2 综合经济性指标分析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4 高层钢结构住宅案例分析 | 第70-92页 |
4.1 建筑设计 | 第70-74页 |
4.1.1 平面设计 | 第70-73页 |
4.1.2 立面设计 | 第73-74页 |
4.2 结构设计 | 第74-82页 |
4.2.1 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74页 |
4.2.2 围护体系的选择 | 第74-75页 |
4.2.3 结构布置方案及构件尺寸设计 | 第75-78页 |
4.2.4 结构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4.2.5 节点设计 | 第81-82页 |
4.3 建筑与结构交互设计 | 第82-86页 |
4.3.1 抗侧力构件的合理插入 | 第83-84页 |
4.3.2 钢柱的隐蔽 | 第84-85页 |
4.3.3 钢梁的隐蔽 | 第85-86页 |
4.4 经济技术分析 | 第86-89页 |
4.4.1 工程造价分析 | 第86-88页 |
4.4.2 综合经济性指标分析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5.2 展望与建议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