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纳米氧化镁材料的制备 | 第14-24页 |
1.2.1 纳米氧化镁粉体的制备 | 第14-17页 |
1.2.2 特殊形貌纳米氧化镁的制备 | 第17-20页 |
1.2.3 晶体形貌的形成机理 | 第20-24页 |
1.3 纳米氧化镁陶瓷的制备 | 第24-27页 |
1.3.1 无压烧结法 | 第25-26页 |
1.3.2 热压烧结法 | 第26页 |
1.3.3 微波烧结法 | 第26-27页 |
1.3.4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 | 第27页 |
1.4 氧化镁纳米材料的特性及主要应用 | 第27-31页 |
1.4.1 纳米氧化镁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8-29页 |
1.4.2 纳米氧化镁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3 纳米氧化镁在陶瓷领域的应用 | 第30页 |
1.4.4 纳米氧化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30-3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2.1 纳米氧化镁粉体的制备 | 第32-3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1.3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32-34页 |
2.2 氧化镁陶瓷的制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 第34-36页 |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第36-39页 |
2.3.1 物相分析 | 第36页 |
2.3.2 形貌分析 | 第36页 |
2.3.3 密度测量 | 第36-37页 |
2.3.4 红外吸收分析 | 第37页 |
2.3.5 TG-DSC 测试 | 第37页 |
2.3.6 维氏硬度测试 | 第37-38页 |
2.3.7 弯曲强度测试 | 第38页 |
2.3.8 催化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第3章 纳米氧化镁粉体的制备研究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沉淀剂的确定 | 第39-41页 |
3.3 水热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1 正交实验的因素和水平 | 第41页 |
3.3.2 正交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 第41-42页 |
3.4 煅烧温度的确定 | 第42-46页 |
3.5 氧化镁纳米粉体的表征 | 第46-48页 |
3.5.1 MgO 粉体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3.5.2 反应时间对纳米粉体形貌影响分析 | 第48页 |
3.6 EDTA 在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 第48-54页 |
3.6.1 EDTA 对氧化镁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2 EDTA 作用机理 | 第50-54页 |
3.7 KCl 在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 第54-56页 |
3.7.1 KCl 对氧化镁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54-55页 |
3.7.2 KCl 作用机理 | 第55-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烧结机制及晶粒长大行为 | 第57-71页 |
4.1 烧结工艺参数选择 | 第57-58页 |
4.2 烧结温度对块体陶瓷材料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1 相结构分析 | 第58页 |
4.2.2 陶瓷表面形貌分析 | 第58-61页 |
4.3 烧结温度对块体陶瓷材料密度及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块体陶瓷材料收缩行为分析 | 第62-64页 |
4.5 烧结过程中晶粒的长大机制 | 第64-70页 |
4.5.1 动力学生长指数分析 | 第64-66页 |
4.5.2 晶粒生长激活能分析 | 第66-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氧化镁陶瓷块体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71-83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烧结陶瓷的外观形貌 | 第71-72页 |
5.3 维氏硬度 | 第72-76页 |
5.3.1 硬度数据分析 | 第72-74页 |
5.3.2 硬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6页 |
5.4 弯曲强度 | 第76-81页 |
5.4.1 三点弯曲实验 | 第76-78页 |
5.4.2 断口形貌分析 | 第78-79页 |
5.4.3 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纳米氧化镁粉体的催化性能 | 第83-102页 |
6.1 引言 | 第83-84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84页 |
6.3 样品表征 | 第84-86页 |
6.3.1 样品形貌分析 | 第84-85页 |
6.3.2 样品 XRD 分析 | 第85-86页 |
6.4 高氯酸铵(AP)的分解过程 | 第86-87页 |
6.5 催化结果分析 | 第87-93页 |
6.5.1 MgO-a 纳米粉催化 AP | 第88-89页 |
6.5.2 MgO-b 纳米粉催化 AP | 第89-91页 |
6.5.3 MgO-c 纳米粉催化 AP | 第91页 |
6.5.4 MgO 微米粉催化 AP | 第91-93页 |
6.6 催化活性 | 第93-96页 |
6.6.1 高温放热峰温度 | 第93-94页 |
6.6.2 表观分解热 | 第94页 |
6.6.3 低温失重率 | 第94-96页 |
6.7 AP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96-97页 |
6.8 催化作用机理分析 | 第97-101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