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4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再生混凝土领域研究现状第14-25页
        1.2.1 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及砌体墙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3 钢与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框架-填充墙结构领域研究现状第25-30页
    1.4 课题的提出第30-31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43页
2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第43-63页
    2.1 试验目的第43页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43-50页
        2.2.1 试件设计第43-46页
        2.2.2 试件制作第46-50页
    2.3 试验测试项目第50页
    2.4 测量方案第50-52页
    2.5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第52-53页
    2.6 试验现象第53-60页
    2.7 结构受力阶段划分第60-62页
    2.8 本章小结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3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第63-88页
    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第63-65页
    3.2 骨架曲线第65-68页
    3.3 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及位移角第68-71页
    3.4 耗能能力第71-74页
    3.5 强度衰减与刚度退化第74-79页
    3.6 型钢、钢筋应变实测结果及分析第79-85页
    3.7 本章小结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4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第88-109页
    4.1 恢复力模型的研究概况第88-91页
        4.1.1 材料层面恢复力模型的研究概况第88-89页
        4.1.2 结构或构件层面恢复力模型的研究概况第89-91页
    4.2 不开洞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恢复力模型第91-100页
        4.2.1 模型的简化原则与建立方法第91-92页
        4.2.2 骨架曲线模型第92-95页
        4.2.3 不开洞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特征点附近典型滞回环第95-96页
        4.2.4 卸载刚度的确定第96-97页
        4.2.5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第97-99页
        4.2.6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99-100页
    4.3 开洞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恢复力模型第100-105页
        4.3.1 骨架曲线模型第100-102页
        4.3.2 开洞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特征点附近典型滞回环第102-103页
        4.3.3 卸载刚度的确定第103页
        4.3.4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第103-104页
        4.3.5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04-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5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109-139页
    5.1 ABAQUS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09-115页
        5.1.1 材料本构关系第109-112页
        5.1.2 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第112-114页
        5.1.3 定义相互作用第114-115页
        5.1.4 施加边界条件和荷载第115页
    5.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115-117页
    5.3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受力机理分析第117-126页
        5.3.1 混凝土应力分析第118-121页
        5.3.2 型钢应力分析第121-124页
        5.3.3 墙体塑性应变及结构变形分析第124-126页
    5.4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126-132页
        5.4.1 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第127-128页
        5.4.2 框架柱型钢强度第128-129页
        5.4.3 设计轴压比第129-130页
        5.4.4 砌块强度等级第130-131页
        5.4.5 墙体宽高比第131-132页
    5.5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协同工作性能分析第132-137页
        5.5.1 模型正确性验证第132页
        5.5.2 填充墙与框架协同工作分析第132-133页
        5.5.3 不同工况下填充墙与框架协同工作分析第133-137页
    5.6 本章小结第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39页
6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限值研究第139-159页
    6.1 结构性能水准划分第140-143页
        6.1.1 国外对性能水准的划分第140-141页
        6.1.2 我国对性能水准的划分第141-143页
    6.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准则第143-147页
        6.2.1 基于结构构件变形的宏观划分准则第143-145页
        6.2.2 微观划分准则第145-146页
        6.2.3 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综合划分准则第146页
        6.2.4 本文研究对象的性能划分准则第146-147页
    6.3 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47-149页
        6.3.1 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第147页
        6.3.2 不同破坏形态变形容许值试验统计分析第147-148页
        6.3.3 不同破坏形态应变容许值试验统计分析第148页
        6.3.4 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性能水准划分第148-149页
    6.4 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49页
    6.5 再生砌块填充墙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49-150页
    6.6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50-157页
        6.6.1 各性能水准与极限状态判别标准第150-152页
        6.6.2 结构性能水准的划分第152-157页
    6.7 本章小结第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59页
7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159-186页
    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59-164页
        7.1.1 单元选择及截面划分第159-160页
        7.1.2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160-164页
        7.1.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模型验证第164页
    7.2 静力推覆分析基本理论及方法第164-170页
        7.2.1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基本理论第164-168页
        7.2.2 参数设置第168-170页
        7.2.3 结构性能评估第170页
    7.3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170-184页
        7.3.1 模型的基本信息第170-172页
        7.3.2 整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172-179页
        7.3.3 不同墙体布置形式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179-184页
    7.4 本章小结第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8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86-190页
    8.1 主要结论第186-188页
    8.2 展望第188-190页
致谢第190-192页
附录第192-193页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递的学术论文第192-193页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撰写的专业著作第193页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93页
    附录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的火焰温度及辐射特性检测
下一篇:盐冻环境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及寿命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