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1.1 隔声与降噪 | 第10-12页 |
1.1.1 城市噪声 | 第10-11页 |
1.1.2 降低噪声 | 第11-12页 |
1.2 居住环境与高层住宅 | 第12-13页 |
1.3 隔声窗与声屏障 | 第13-15页 |
1.3.1 隔声窗 | 第14页 |
1.3.2 声屏障 | 第14-15页 |
1.4 声屏障及通风隔声窗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分析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分析 | 第17-19页 |
1.5 声屏障及隔声窗的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1.6 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的发展前景 | 第20页 |
1.7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人、声音和环境 | 第22-47页 |
2.1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噪声控制 | 第23-29页 |
2.1.1 城市规划 | 第23-25页 |
2.1.2 人与城市环境噪声 | 第25-26页 |
2.1.3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噪声问题 | 第26-27页 |
2.1.4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 第27-29页 |
2.2 住宅室内的环境噪声控制 | 第29-31页 |
2.2.1 住宅的功能组成与声学要求 | 第29-30页 |
2.2.2 住宅室内的噪声干扰类型及特点 | 第30-31页 |
2.3 外围护结构的噪声控制 | 第31-37页 |
2.3.1 外围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 第31-32页 |
2.3.2 外围护结构的隔声重点与控制措施 | 第32-33页 |
2.3.3 临街高层住宅的交通噪声控制 | 第33-37页 |
2.4 声屏障的基础研究 | 第37-44页 |
2.4.1 声屏障原理及应用 | 第38页 |
2.4.2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特点及构成 | 第38-40页 |
2.4.3 声屏障的计算公式及原理阐述 | 第40-41页 |
2.4.4 声屏障计算条件分析阐述 | 第41-43页 |
2.4.5 声屏障不同声源下的计算条件分析阐述 | 第43-44页 |
2.5 隔声窗的基础研究 | 第44-46页 |
2.5.1 隔声窗的原理及应用 | 第45页 |
2.5.2 隔声窗的计算公示及推导阐述 | 第45-46页 |
2.5.3 隔声窗的计算条件分析 | 第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新型自然通风隔声窗的隔声研究 | 第47-97页 |
3.1 理论分析和计算 | 第47-65页 |
3.1.1 声屏障插入损失理论阐述 | 第48页 |
3.1.2 传统隔声窗的隔声论证 | 第48-50页 |
3.1.3 小型声屏障在隔声窗应用的条件分析阐述 | 第50-51页 |
3.1.4 点声源下小型声屏障在隔声窗应用中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 第51-55页 |
3.1.5 线声源下小型声屏障在隔声窗应用中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 第55-60页 |
3.1.6 点声源与线声源下小型声屏障在隔声窗应用的理论计算之差异性分析 | 第60-65页 |
3.2 实验方案的原理及方案确定 | 第65-95页 |
3.2.1 基于本项研究的两种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66-67页 |
3.2.2 建筑构件隔声试验室的试验计划 | 第67-70页 |
3.2.3 建筑构件消声试验室的试验计划及实验报告 | 第70-77页 |
3.2.4 建筑构件消声试验室的试验过程及实验数据 | 第77-81页 |
3.2.5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 | 第81-95页 |
3.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再思考 | 第95-9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四章 新型自然通风隔声窗的构造原理及细部做法分析 | 第97-112页 |
4.1 构造原理和构造要点分析 | 第97-108页 |
4.1.1 窗户的构造原理 | 第97-98页 |
4.1.2 自然通风隔声窗的尺度选择 | 第98-105页 |
4.1.3 自然通风隔声窗的构造原理 | 第105-108页 |
4.2 自然通风隔声窗框的细部构造分析 | 第108-109页 |
4.3 自然通风隔声窗的通风效果理论分析 | 第109-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2-114页 |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1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132页 |
创新点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