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1.1 关于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关于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19-20页 |
2.1.3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内涵 | 第20页 |
2.1.4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0-22页 |
2.1.5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 | 第22页 |
2.1.6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2.1.7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方法 | 第23-26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31页 |
2.2.1 关于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26页 |
2.2.2 关于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26页 |
2.2.3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4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7页 |
2.2.5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2.2.6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2.2.7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方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相关理论 | 第31-63页 |
3.1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31-36页 |
3.1.1 中国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31-32页 |
3.1.2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 第32-33页 |
3.1.3 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33-36页 |
3.2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界定 | 第36-37页 |
3.3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3.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37-38页 |
3.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8-39页 |
3.3.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39-40页 |
3.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40-41页 |
3.4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1-52页 |
3.4.1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41-45页 |
3.4.2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5-51页 |
3.4.3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相关说明 | 第51-52页 |
3.5 因子分析法 | 第52-56页 |
3.5.1 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3.5.2 因子载荷矩阵 | 第54-56页 |
3.5.3 因子得分 | 第56页 |
3.6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 DEA 模型 | 第56-63页 |
3.6.1 DEA 方法简介 | 第56-57页 |
3.6.2 C~2R 模型 | 第57-60页 |
3.6.3 BC~2模型 | 第60-61页 |
3.6.4 产出导向模型 | 第61-63页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63-84页 |
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63页 |
4.2 因子分析结果 | 第63-70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63-64页 |
4.2.2 因子载荷矩阵 | 第64-66页 |
4.2.3 因子得分 | 第66-70页 |
4.3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绩效的 DEA 模型 | 第70-84页 |
4.3.1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工作综合效率分析 | 第70-73页 |
4.3.2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工作技术效率分析 | 第73-74页 |
4.3.3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工作规模效率分析 | 第74-76页 |
4.3.4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工作规模报酬状况分析 | 第76-80页 |
4.3.5 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工作投入松弛变量分析 | 第80-84页 |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84-93页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4-86页 |
5.1.1 各地方政府绩效呈现不均衡状态 | 第84-85页 |
5.1.2 部分地方财政投入存在冗余现象 | 第85页 |
5.1.3 部分地区产业结构未能实现优化 | 第85-86页 |
5.1.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存在不足 | 第86页 |
5.2 主要原因 | 第86-93页 |
5.2.1 地方政府绩效立法方面的原因 | 第87-88页 |
5.2.2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88-89页 |
5.2.3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方面的原因 | 第89-91页 |
5.2.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原因 | 第91-93页 |
第6章 提升地方政府绩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93-107页 |
6.1 健全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立法方面的主要做法 | 第93-97页 |
6.1.1 推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立法 | 第93-95页 |
6.1.2 加强信息化规划方面的立法 | 第95-97页 |
6.2 加强地方政府实施绩效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 | 第97-100页 |
6.2.1 实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战略 | 第97-99页 |
6.2.2 明确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主体 | 第99-100页 |
6.3 提升地方政府绩效财政政策方面的主要做法 | 第100-103页 |
6.3.1 依法界定地方政府职能、规范地方财政支出 | 第100-102页 |
6.3.2 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均衡地方政府绩效 | 第102-103页 |
6.4 完善地方政府绩实施效评估方面的主要做法 | 第103-106页 |
6.4.1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103-105页 |
6.4.2 合理利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 | 第105-106页 |
6.5 启示与借鉴 | 第106-107页 |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 第107-119页 |
7.1 健全地方政府绩效法律体系 | 第107-109页 |
7.1.1 总结实践经验,推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 | 第107-108页 |
7.1.2 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方信息化的规划水平 | 第108-109页 |
7.2 加强对地方政府绩效的管理 | 第109-112页 |
7.2.1 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要求,实施地方政府绩效战略 | 第109-110页 |
7.2.2 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建立统一绩效管理主体 | 第110-112页 |
7.3 优化政府职能以及财政政策 | 第112-116页 |
7.3.1 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规范地方财政支出 | 第112-114页 |
7.3.2 规范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均衡地方政府绩效 | 第114-116页 |
7.4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 第116-119页 |
7.4.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116-117页 |
7.4.2 充分利用绩效评估的结果,促进地方政府绩效的不断提升 | 第117-119页 |
附表 | 第119-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