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低ACS患者PCI后30天内并发症 | 第17-3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2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2 冠脉造影方法 | 第18页 |
1.1.3 所用药品及给药方法 | 第18页 |
1.1.4 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1.1.5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1.1.6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1.1.7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1页 |
1.1.8 PCI操作成功标准 | 第21页 |
1.1.9 研究指标 | 第21-22页 |
1.1.10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1.2 结果 | 第22-29页 |
1.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1.2.2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比较 | 第23-28页 |
1.2.3 两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28页 |
1.2.4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1.3 讨论 | 第29-35页 |
1.3.1 支架内血栓的定义及分类 | 第30页 |
1.3.2 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机制 | 第30-31页 |
1.3.3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 | 第31-32页 |
1.3.4 替罗非班的抗栓治疗机制 | 第32-33页 |
1.3.5 替罗非班抗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处理及预防 | 第33-35页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二、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低老年ACS患者PCI后30天内并发症 | 第36-50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6-4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2.1.2 冠脉造影方法 | 第37页 |
2.1.3 所用药品及给药方法 | 第37页 |
2.1.4 诊断标准 | 第37-38页 |
2.1.5 纳入标准 | 第38页 |
2.1.6 排除标准 | 第38-39页 |
2.1.7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9页 |
2.1.8 PCI操作成功标准 | 第39页 |
2.1.9 研究指标 | 第39-40页 |
2.1.10 统计学方法 | 第40页 |
2.2 结果 | 第40-45页 |
2.2.1 两组老年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第40-41页 |
2.2.2 两组老年患者终点事件比较 | 第41-44页 |
2.2.3 两组老年患者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44-45页 |
2.2.4 老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变化趋势 | 第45页 |
2.3 讨论 | 第45-49页 |
2.3.1 老年ACS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 | 第46-47页 |
2.3.2 老年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 | 第47页 |
2.3.3 老年ACS患者的抗栓治疗特点 | 第47-48页 |
2.3.4 小剂量替罗非班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论文创新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综述 | 第58-9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