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论文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应县木塔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应县木塔结构特点及基本残损情况介绍 | 第11-16页 |
1.2.2 现有木塔整体保护加固方案 | 第16-18页 |
1.3 应县木塔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榫卯节点半刚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枓栱力学性能研究 | 第19-21页 |
1.3.3 对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整体性能的研究 | 第21-23页 |
1.3.4 对古建筑木结构台基隔震性能的研究 | 第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应县木塔数值模拟方法及模型参数的选择和建立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应县木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39页 |
2.2.1 构件力学特性及相关简化分析模型 | 第25-28页 |
2.2.2 单元的选取 | 第28-32页 |
2.2.3 应县木塔模型材料参数选取 | 第32-36页 |
2.2.4 基于构件试验的单元实常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2.2.5 应县木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2.3 小结 | 第39-40页 |
3 模态分析比较、塔身弱刚度方向判定及加固模拟 | 第40-57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塔身木结构及整体模型模态分析结果 | 第40-44页 |
3.3 塔身弱刚度方向模拟分析 | 第44-48页 |
3.4 木结构古建筑柱间耗能加固讨论 | 第48-55页 |
3.4.1 应县木塔塔身弱刚度方向加固方案的确定 | 第48-49页 |
3.4.2 木结构古建筑柱间耗能加固装置技术背景 | 第49-50页 |
3.4.3 柱间耗能加固装置加固效果模拟验证 | 第50-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4 两种应县木塔模型的地震时程分析对比 | 第57-8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结构动力分析方法及实现 | 第57-65页 |
4.2.1 结构地震作用反应理论概述 | 第57-59页 |
4.2.2 ANSYS有限元地震时程分析流程 | 第59页 |
4.2.3 应县木塔地震时程分析相关参数的选定 | 第59-65页 |
4.3 地震作用下应县木塔时程分析结果 | 第65-85页 |
4.3.1 多工况作用下两种木塔模型柱顶位移模拟结果 | 第65-70页 |
4.3.2 多工况作用下两种木塔模型柱顶加速度模拟结果 | 第70-77页 |
4.3.3 多工况作用下两种木塔模型柱顶位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81页 |
4.3.4 考虑木塔残损状况的多工况下木塔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81-85页 |
4.4 小结 | 第85-87页 |
5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