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凤凰山脚路街区景观传承与更新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第11-25页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 第11-18页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 第18-25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6-2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文化景观传承与更新的基础理论 | 第29-43页 |
2.1 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文化景观设计 | 第29-33页 |
2.1.1 文化景观的系统与共生 | 第29-30页 |
2.1.2 文化景观的构成因素 | 第30-33页 |
2.1.3 文化生态学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第33页 |
2.2 有机更新理论与文化景观设计 | 第33-36页 |
2.2.1 隐性肌理的传承保护 | 第34页 |
2.2.2 显性形式的渐进更新 | 第34-36页 |
2.2.3 有机更新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第36页 |
2.3 场所营造理论与文化景观设计 | 第36-42页 |
2.3.1 文化景观的场所营造 | 第36-40页 |
2.3.2 文化景观的场所感知 | 第40-42页 |
2.3.3 场所营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第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凤凰山脚路街区景观的设计分析 | 第43-63页 |
3.1 凤凰山脚路街区概况 | 第43-51页 |
3.1.1 凤凰山脚路街区背景 | 第43-44页 |
3.1.2 街区构成因素的现状 | 第44-48页 |
3.1.3 街区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48-51页 |
3.2 街区景观的设计定位与原则 | 第51-54页 |
3.2.1 街区景观传承与更新的设计定位 | 第51-53页 |
3.2.2 街区景观传承与更新的设计原则 | 第53-54页 |
3.3 街区景观构成因素的择取分析 | 第54-60页 |
3.3.1 隐性因素的择取方法 | 第54-56页 |
3.3.2 隐性因素的提取内容 | 第56-57页 |
3.3.3 显性因素的变迁形式 | 第57-60页 |
3.4 街区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分析 | 第60-62页 |
3.4.1 情境场所的营造 | 第60-61页 |
3.4.2 情感轴线的形成 | 第61页 |
3.4.3 情绪单元的设置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凤凰山脚路街区景观的设计实践 | 第63-86页 |
4.1 基于情境营造的街区景观场所设计 | 第63-68页 |
4.1.1 确立街区的营造主题 | 第63页 |
4.1.2 营造街区的客观情境 | 第63-65页 |
4.1.3 营造街区的主观情境 | 第65-68页 |
4.2 基于情感形成的街区景观轴线设计 | 第68-74页 |
4.2.1 梳理场所的轴线秩序 | 第68-69页 |
4.2.2 深化轴线的情感主题 | 第69-71页 |
4.2.3 加强轴线的精神体验 | 第71-74页 |
4.3 基于情绪诱发的街区景观单元设计 | 第74-82页 |
4.3.1 景观单元的组织形式 | 第74页 |
4.3.2 景观单元的更新方法 | 第74-76页 |
4.3.3 情绪触点的主题表达 | 第76-82页 |
4.4 街区景观传承与更新设计的系统表达 | 第82-84页 |
4.4.1 文化景观的构架整合 | 第82页 |
4.4.2 研究对象的表达呈现 | 第82-84页 |
4.4.3 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 | 第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