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床模高计数器及其隔振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机械式模高计数器 | 第12-13页 |
1.2.2 装模高度电子化 | 第13-14页 |
1.2.3 模高计数器隔振技术 | 第14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2 冲床模高计数器总体方案和结构设计 | 第16-31页 |
2.1 冲床模高计数器实现方案 | 第16-17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3 码制分析 | 第18-19页 |
2.4 总体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5 模高计数器主要结构设计 | 第20-29页 |
2.5.1 格雷码盘 | 第20-23页 |
2.5.2 蜗轮轴与蜗杆轴设计 | 第23页 |
2.5.3 套筒设计 | 第23-24页 |
2.5.4 壳体设计 | 第24-29页 |
2.6 模高计数器模态分析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冲床模高计数器隔振研究 | 第31-41页 |
3.1 系统冲击激励分析 | 第31-32页 |
3.2 系统激励响应分析 | 第32-36页 |
3.3 隔振参数确定 | 第36-38页 |
3.4 系统隔振仿真及验证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冲床模高计数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55页 |
4.1 控制系统总体电路设计 | 第41-42页 |
4.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介绍 | 第42-43页 |
4.2.1 AT89C52单片机 | 第42-43页 |
4.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第43-46页 |
4.3.1 光电传感器 | 第43-44页 |
4.3.2 ST420A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44页 |
4.3.3 ST420A光电传感器的负载电路分析 | 第44-45页 |
4.3.4 ST420A光电传感器功能验证 | 第45-46页 |
4.4 显示电路设计 | 第46-48页 |
4.4.1 LED数码管显示器的原理和结构 | 第46-47页 |
4.4.2 显示驱动芯片及电路 | 第47-48页 |
4.5 通信电路设计 | 第48-50页 |
4.5.1 单片机与主控PLC之间的通信 | 第49-50页 |
4.6 模具高度储存电路 | 第50-52页 |
4.6.1 IIC总线 | 第50-51页 |
4.6.2 串行EEPROM电路 | 第51-52页 |
4.7 电源电路 | 第52-53页 |
4.8 抗干扰电路 | 第53-5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冲床模高计数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验 | 第55-73页 |
5.1 软件设计的原则和语言选择 | 第55页 |
5.2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55-57页 |
5.3 单片机主程序设计 | 第57页 |
5.4 单片机模具高度采集程序设计 | 第57-59页 |
5.4.1 装模高度采集过程 | 第57-58页 |
5.4.2 格雷码转化原理和采集方法 | 第58-59页 |
5.5 储存模块设计 | 第59-62页 |
5.5.1 IIC时序的介绍 | 第59-60页 |
5.5.2 IIC读写操作软件设计 | 第60-62页 |
5.6 通信模块设计 | 第62-64页 |
5.6.1 串口通信原理 | 第62-63页 |
5.6.2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5.7 显示模块设计 | 第64-65页 |
5.8 基于Proteus软件的软硬件仿真 | 第65-68页 |
5.9 单片机开发板功能验证 | 第68-72页 |
5.9.1 开发板硬件分析 | 第68-69页 |
5.9.2 DF1701S型直流稳压电源 | 第69-70页 |
5.9.3 单片机开发板功能硬件连接 | 第70-71页 |
5.9.4 验证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10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