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基坑工程概述 | 第12-15页 |
1.3 基坑支护体系简介 | 第15-17页 |
1.4 基坑支护工程的特征 | 第17-18页 |
1.5 地表建筑物保护要求 | 第18-22页 |
1.5.1 建筑物安全等级和破坏形式 | 第18-20页 |
1.5.2 建筑物损害控制标准 | 第20-22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6.1 基坑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2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基坑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28-44页 |
2.1 岩土体的性质 | 第28-34页 |
2.1.1 土压力 | 第28-30页 |
2.1.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30-34页 |
2.2 深基坑开挖的变形理论 | 第34-40页 |
2.2.1 基坑开挖变形现象及其机理 | 第35-38页 |
2.2.2 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38页 |
2.2.3 基坑土体的变形特性 | 第38-40页 |
2.3 支护结构后地表沉降计算 | 第40-42页 |
2.3.1 经验估算法(Peck法) | 第40-41页 |
2.3.2 地层损失法 | 第41页 |
2.3.3 稳定安全系数法 | 第41-42页 |
2.3.4 时空效应估算法 | 第42页 |
2.4 小结 | 第42-44页 |
3 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影响的监测 | 第44-6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44-48页 |
3.1.1 区域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3.1.3 工程水文条件 | 第47-48页 |
3.2 施工监测 | 第48-55页 |
3.2.1 编制依据 | 第49-50页 |
3.2.2 监测基本原则 | 第50页 |
3.2.3 监测项目 | 第50-51页 |
3.2.4 监测报警指标 | 第51-53页 |
3.2.5 仪器监测的周期及频率 | 第53-54页 |
3.2.6 巡视检查 | 第54-55页 |
3.3 基坑内外及周边监测 | 第55-58页 |
3.3.1 连续墙顶水平位移 | 第55页 |
3.3.2 连续墙顶竖向位移 | 第55-56页 |
3.3.3 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 | 第56-57页 |
3.3.4 支撑轴力监测 | 第57-58页 |
3.4 周边建(构)筑物监测 | 第58-60页 |
3.4.1 建(构)筑物沉降、倾斜 | 第58页 |
3.4.2 建筑物及地表裂缝 | 第58-59页 |
3.4.3 周边地下管线 | 第59页 |
3.4.4 地下水位 | 第59-60页 |
3.5 邻近基坑高层建筑的保护措施 | 第60-62页 |
3.5.1 建筑结构的特点 | 第60页 |
3.5.2 建筑物保护技术措施 | 第60-61页 |
3.5.3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 第61-62页 |
3.6 监测结果 | 第62-66页 |
3.6.1 监测结果的整理 | 第62-64页 |
3.6.2 监测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3.6.3 沉降原因分析 | 第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92页 |
4.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68-72页 |
4.1.1 FLAC3D基本计算原理 | 第68-70页 |
4.1.2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70-72页 |
4.2 FLAC3D基坑数值分析 | 第72-79页 |
4.2.1 建立网格单元 | 第73页 |
4.2.2 建立结构单元 | 第73-74页 |
4.2.3 土体本构模型 | 第74-78页 |
4.2.4 边界条件 | 第78页 |
4.2.5 初始平衡 | 第78页 |
4.2.6 收敛判断 | 第78页 |
4.2.7 建筑变形标准 | 第78-79页 |
4.2.8 模拟工况 | 第79页 |
4.3 测点布置 | 第79-80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91页 |
4.4.1 塑性破坏分析 | 第80-81页 |
4.4.2 各工况对建筑物倾斜位移的影响 | 第81-86页 |
4.4.3 各工况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分析 | 第86-91页 |
4.4.4 对比结论 | 第91页 |
4.5 小结 | 第91-92页 |
5 紧邻深基坑的既有高层建筑物安全性评定分析 | 第92-103页 |
5.1 理想点法基本原理 | 第92-94页 |
5.1.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 第92-93页 |
5.1.2 确定正负理想点 | 第93页 |
5.1.3 确定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点的距离 | 第93页 |
5.1.4 计算理想点贴贴近度 | 第93-94页 |
5.2 融合权重 | 第94-95页 |
5.2.1 变异系数法求客观权重 | 第94页 |
5.2.2 层次分析法求主观权重 | 第94-95页 |
5.2.3 求融合权重 | 第95页 |
5.3 基于融合权重理想点法的邻近深基坑高层建筑安全评价模型 | 第95-99页 |
5.3.1 建立多层次邻近深基坑建筑安全诊断指标体系 | 第95-97页 |
5.3.2 建立紧邻深基坑高层建筑安全评价指标集 | 第97-98页 |
5.3.3 计算评价指标的融合权重 | 第98页 |
5.3.4 确立正理想点和负理想点 | 第98页 |
5.3.5 判定待评价建筑的安全等级 | 第98-99页 |
5.4 工程实例 | 第99-101页 |
5.4.1 工程概况 | 第99页 |
5.4.2 获得各评价指标 | 第99-100页 |
5.4.3 计算指标权重 | 第100-101页 |
5.4.4 对建筑物安全等级的判定 | 第101页 |
5.5 结论 | 第101-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12页 |